正文 第12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2)(2 / 3)

30.孩子的責任感一定要從小培養——讓孩子勇於承擔自己的過失

美國第16任總統、南北戰爭領導人林肯說:“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在生活中磨煉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意識。教育專家都有一個共識——責任感與機遇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了責任感,也就有了一種極為優秀的品質,而這種優秀品質是能夠使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的。

有一位年僅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將鄰居的窗戶玻璃踢碎了,鄰居向男孩索賠12美元。男孩隻好向父親認錯,以賠錢給鄰居。可父親卻讓男孩自己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沒錢賠給人家啊。”父親說:“錢可以先借給你,算是我替你墊上的,一年以後你必須還我。”從此,這個男孩就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賺足了12美元,提前將錢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的責任,看起來似乎有點兒“殘酷”和不近人情,但其實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

在孩子有過失的時候,讓孩子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而孩子有過失的時候,也恰恰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無論孩子有什麼過失,孩子都有承擔自己過失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要大包大攬,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起補救的責任。

責任感是要從小事培養的,比如,讓孩子們覺得,打掃房間、清理書桌是他們應該做的事;過馬路時幫助比自己年齡小的或者身體不適的夥伴是自己的責任,等等。隻有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孩子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組織和集體盡職盡責的人。而這也正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從小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所以家長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對人對事的責任感,讓孩子明白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還要考慮到他人,不能一心隻想著自己。

蓓蓓的媽媽正忙著準備晚飯,蓓蓓突然說要出去吃快餐。蓓蓓媽媽一邊切菜,一邊說:“可是爸爸怎麼辦呢?我們應該等爸爸回來一起吃晚飯才對啊!”

“你可以打電話叫他在外麵吃啊!”蓓蓓連辦法都想好了。

蓓蓓媽媽想,並不是不能出去吃快餐,但是應該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育孩子一番,讓蓓蓓知道“責任”的存在。

蓓蓓媽媽說:“在我們家,爸爸去上班,媽媽在家做晚飯,你在這個時間,應該把該做的事做好,這樣我們都負責好自己的工作。我們要考慮到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了,不能自己想出去吃快餐,就不管爸爸了。等一會兒爸爸回來,我們問問爸爸,再決定吃什麼,如果大家都想出去吃,那麼就出去吃。”

蓓蓓接受了媽媽的建議。蓓蓓媽媽讓孩子明白了“每個人做好分內之事”的道理,同時又讓孩子知道不能隻考慮自己,更要考慮到他人的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蓓蓓媽媽一樣,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聲嘶力竭地嗬斥孩子,而是和孩子分析事情,講道理。相信孩子會聽父母的話,也會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讓孩子意識到,承擔責任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讓孩子感覺到勇敢地承擔起責任,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光榮而自豪的事情。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孩子會有一些畏難情緒,但隻要經曆了之後,孩子會由衷地產生一種“我真棒”“我能行”的自信和榮耀。不要讓孩子認為責任是一件可怕的、痛苦的事情。

建議二: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有些家長認為,做家務是在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實,讓孩子做家務還可以讓孩子更有責任感。讓孩子通過掃地、收拾碗筷、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房間等,產生自豪感和被尊重的感覺,從而更自覺地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並在其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建議三:讓孩子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負責

孩子不聽話、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不要斥責孩子,而是要借機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比如,孩子經常因為賴床上學遲到,家長不必天天嘮叨、督促孩子起床,可以給孩子買一個鬧鍾,並告訴他:“什麼時候起床由你自己來定鬧鍾,但是遲到了挨老師批評,也不要埋怨別人。”這樣,孩子會學會按時起床,並且對學習和生活的自主性也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