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2)(3 / 3)

輕鬆教子 小妙招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的討論中來

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可以忽略孩子的想法。如果大人在商量家庭事務時,不過問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的心裏有一種自己不重要的感覺。所以,對於家庭事務的處理,也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尊重孩子的想法,問一問孩子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比如,進行裝修時,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關於家裏怎麼裝修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到房間的布置中來。如此,就會漸漸地讓孩子產生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樂於並有能力擔當起生活的重任。

31.要舍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難

家長不要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翅膀”之下,而應該放手讓他們去經曆一些磨難,這更有助於他們的成長。尤其要讓孩子知道,勞動才會有所得,就像一句教育名言所說的:“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在當今社會,不少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麵的確很矛盾,他們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有用之才,又希望他們的成長不被“風吹雨打”、不吃任何苦頭,一切都順順當當。然而,這隻是家長們的一廂情願。有道是“不到水中何以識得了水性,不去田間勞作,哪能體察到耕種的甘苦”。適當地讓孩子吃些“苦”,經曆一些磨煉,對孩子成長來說是有利無弊的。

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曆一些磨難與艱辛,或大或小,或輕或重,但這都能讓我們學會成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要適當讓孩子吃些苦,這樣,孩子才能在每一次的磨煉中得到啟示與感悟,才能從容應對以後人生中的失意,把握好自己未來的路。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人上人,但是,對於孩子來講,吃一些苦頭是有益處的。孩子長期成長在一個養尊處優的環境裏,遇到一點小困難就會畏頭畏尾,不敢果斷迎上前去。家長可以趁假期把孩子送到特訓夏令營或軍訓集中營,讓孩子在這種特定的模式中體驗到生活的艱苦,從而磨煉孩子吃苦耐勞的品格,也可以把孩子送到鄉下,讓他脫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隻有了解了生活的艱苦,才能更加準確地給自己定位,也才會更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有意識地讓孩子吃點苦

從小讓孩子經受一些磨煉,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對於適當的“吃苦教育”,蔓蔓媽媽的做法很值得提倡。

有一位記者到一所中學進行采訪,問那裏的孩子道:“你們平時自己洗襪子嗎?”

“不洗。”

“襪子髒了怎麼辦呢?”

孩子們有的回答說:“我奶奶給我洗。”有的回答說:“我媽媽給我買了好幾雙新的,能穿好長時間。”

記者很是吃驚,繼續追問道:“如果奶奶生病了呢?”

“由爸爸或媽媽來洗。”

記者對另一個孩子問道:“如果新襪子都穿完了呢?”

“那就放著,等穿完了一遍,媽媽一塊洗。”

“以後你們長大了,離開了爸爸媽媽,由誰來洗呢?”

“長大了,可以掙錢雇保姆啊!”

蔓蔓也和這些孩子一樣,這些事從來都是媽媽幫她做。但是,蔓蔓的媽媽覺得一直這麼下去會慣壞孩子的,一雙襪子都不洗,女兒以後會吃不了苦。後來,蔓蔓的媽媽聽說市裏舉辦了一個“耐力夏令營”活動,就毫不猶豫地把蔓蔓送到了夏令營,讓女兒在大自然的環境下接受一番考驗。這期間有不少家長不忍心讓孩子受苦,偷偷給接回了家,但是,蔓蔓的媽媽連看都沒看女兒一眼。直到蔓蔓從夏令營回到家,蔓蔓的媽媽才發現,女兒的變化很大,不但自己的事情能夠做好,而且一有時間就會幫她做一些家務,洗衣服,擦地,洗碗,這些簡單的家務勞動蔓蔓都是自己主動做的。對於女兒的改變與成長,蔓蔓的媽媽很慶幸自己當初的做法。

像蔓蔓媽媽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對孩子撒手不管,放手並不代表放任,也不是不擔心孩子,隻是用這種方式讓孩子麵對一些她可以承受的困難,從而給孩子提供一個解決困難的機會,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在家裏,要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掃自己的房間,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學習上,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在為孩子考慮的同時,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這樣孩子能獨立思考問題,有主見,從而為孩子以後的成功打下基礎。

建議二:設置生活挫折和障礙

在生活中,家長可以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去麵對,鼓勵孩子完成適當的家務,如打掃衛生,洗碗,清理房間等。也可以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如賣報紙,農村生活體驗,夏令營,與農村孩子交朋友等。讓孩子這樣鍛煉自己,接觸社會,培養吃苦精神。

建議三:家長主動與孩子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