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3)(1 / 2)

現在的家長大都很忙,與孩子的溝通少,造成父母與孩子的代溝越來越大。那麼,如何去彌補這個缺陷呢?家長要多抽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晨跑,參加體育運動,如一起打球,一起遊泳,一起旅遊,這樣既可以增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還可以讓孩子得到鍛煉。

孩子總有經曆苦難的那一天,所以家長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吃苦耐勞,不抱怨不埋怨的精神,讓孩子明白痛苦與苦難是人生避免不了的,要學會接受與解決。

輕鬆教子 小妙招

讓孩子吃苦,但不是讓孩子“受虐”

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去學“虎媽”“狼爸”“鷹爸”。家長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在“吃苦教育”的同時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搞強迫命令,強行反而會適得其反;對於孩子的“吃苦教育”要持之以恒,而不是想著一蹴而就;父母在對孩子教育的同時,也要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這樣才有信服力。

32.良好的心態是成功的基礎——引導孩子用積極的心態應對挫折

孩子的心態是否積極、主動性是否很強根源並不在於孩子自身,而恰恰在其父母身上。孩子能否養成良好的進取心、好奇心、探索精神,乃至於孩子對生命是否樂觀積極,都與父母的培育理念和方法密不可分。

現在很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所以孩子都被父母當做掌上明珠,不肯讓孩子吃一點苦。他們千方百計為孩子打點一切,這樣孩子沒有機會去經曆挫折,嚴重缺乏抗挫的能力和經驗,一旦遭遇困境就會引發種種問題。

比如,有的媽媽看孩子洗碗的時候弄濕了衣服,就不再讓孩子走近洗碗池;孩子第一次學輪滑摔了一下,就不再讓孩子玩輪滑。這樣的孩子永遠也學不會洗碗,學不會輪滑,他們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繞開,而不是用樂觀的心態應對。

其實,孩子出現了脆弱的心理,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父母長期溺愛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翼翼。孩子能做的事不讓做,孩子能參加的活動不讓參加,長此以往,孩子好奇、好玩、敢於冒險的天性慢慢被泯滅,養成了膽小和懦弱的性格。

與此同時,家長一味的縱容嬌慣還磨滅了孩子的堅強意誌。比如孩子摔倒了,媽媽趕緊把孩子抱起來。父母的嬌慣使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苦、累,什麼是挫折,鬥誌被慢慢消磨,遇到點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意誌消沉。所以,家長要讓孩子適當吃苦,並且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適當進行“補償”教育,讓孩子戰勝挫折

在心理學上,補償是指用種種方法來彌補心理及生理上的缺陷,以達到心理平衡或減少心理不適應的效果。在這裏,我們所說的“補償”教育是指,在引導孩子戰勝挫折時,不要僅限於說教,最好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孩子提供具體的“補償”思路、方法,並輔之以積極的鼓勵。

一次,史蒂芬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他的媽媽沒有生氣,也沒有大喊大叫或狠狠地教訓、懲罰他,而是稱讚道:“你造成的麻煩真是棒極了!在把它打掃完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鍾?”在他們愉快地嬉戲後,媽媽對他說:“無論什麼時候,當你造成像今天這樣又髒又亂的場麵時,你都必須把它打掃幹淨,並且把每樣東西按原樣放好。你懂了嗎?”

然後,他們很快把牛奶清洗幹淨。接著媽媽又對他說:“剛才,你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的實驗失敗了,你是不是很想學會呢?”史蒂芬的眼中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媽媽微笑著說:“走,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他很快就學會了,並且發現隻要雙手抓住瓶子頂部、靠近瓶嘴邊緣下邊的地方,瓶子就不會從手中滑掉。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性的評價,這樣可以增強孩子戰勝挫折的勇氣。同時,父母還應積極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孩子從挫折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提高抗挫能力。要讓孩子知道,不必害怕任何挫折,因為挫折往往是學習新本領的良機。

關於如何引導和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讓孩子合理地宣泄情緒

研究表明,孩子隻有在感覺非常安全並被人無條件接受的時候,才會更加快樂和自信。所以,當孩子想傾訴問題時,父母不要做出好壞的判斷,隻要讓他感覺到你在傾聽和重視就可以了。譬如,孩子從幼兒園一回到家,就向媽媽抱怨幼兒園有個總愛嘲笑他的女孩。媽媽可以這樣回答:“哦,看來她那樣做確實讓你感到不高興了。”孩子聽後會感到媽媽理解他,他也就更容易消除怨氣,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