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3)(2 / 2)

建議二:允許孩子犯一些錯誤

由於對孩子的溺愛,父母都希望孩子少受挫折,所以在生活中會不自覺地幫孩子清除障礙,但是等孩子長大以後,碰到的問題會越來越棘手,父母也會無能為力。所以,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具備解決問題、麵對挫折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前提是要允許孩子犯錯,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錯在哪裏,並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能力。要讓孩子在失敗後學會及時調整前進方向,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素質。

輕鬆教子 小妙招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引導孩子用樂觀的心態應對

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在孩子內心播下樂觀、勇敢的種子。如孩子麵對挫折時,要適時地鼓勵與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所在,讓孩子勇於挑戰。這樣孩子才能找到自信與勇氣。譬如孩子學習滑旱冰時,假若媽媽看到孩子頻頻摔倒,因為心疼,就告訴孩子“滑旱冰太辛苦了,咱們不練了”,恐怕孩子永遠都學不會滑旱冰。

3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敢於磨礪孩子的性格

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可以人為地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創設挫折的情境,故意給孩子吃點“苦頭”,因為孩子隻有經過逆境、苦難和坎坷的洗禮才能成功。

為人父母,大家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家長認為,隻要孩子讀好書,就是所謂的成功。所以,從小就對孩子過分保護,一切該孩子去做的事情,也由家長代勞。許多中小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隻注重學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視了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

而這種受到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即使學習成績很優越,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很容易變得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所以,家長應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適當為孩子的成長製造挫折,磨礪孩子的性格。

心理學告訴我們,挫折是人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無法克服的障礙和幹擾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的需要或動機沒有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緊張情緒和情感刺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挫折具有兩麵性,一方麵使人失望、痛苦、消極、頹廢,從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極對抗行為,使某些意誌薄弱者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從此頹廢下去;另一方麵,挫折給人以教益,犯錯誤者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並吸取教訓,使人變得更加成熟、堅強,並激勵人奮發努力,從逆境中奮起。

有的父母隻看到了挫折的消極一麵,過分擔心孩子一旦遭遇挫折會吃不消,就把孩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誇他“你好棒”“你真能幹”。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任何事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別人為他所做的事也是理所當然的,不懂得感恩,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心理落差會很大,一時間難以承受,做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來。

還有的父母完全忽視了挫折的消極一麵,隻是看到了挫折的激勵效能,把挫折教育等同於“吃苦教育”,為了能讓孩子吃點“苦頭”,不惜拿孩子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較,錯誤地認為這就是在給孩子挖坑,做“挫折體驗”,以達到快速成長的目的。殊不知這種做法是建立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基礎上的,讓孩子習慣性地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樣樣不如別人,喪失生活的勇氣。因此,給孩子挖坑並不是讓孩子感受到挫折,而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教給孩子麵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傷害,以找到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方法,讓孩子健康成長。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給孩子挖坑,讓他快速成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因此,在不少家長的眼中,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允許孩子犯錯、任性,可是,孩子麵對的不隻是父母,在社會這個大舞台上,還要麵對形形色色的人,能讓孩子早一天明白的道理,就要讓他早一點明白,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如今,晚婚晚育的人越來越多。有一對夫妻,由於一心撲在事業上,所以到了三十五歲才要孩子。孩子出生後,夫妻二人對他寵愛有加,在蜜罐中長大的兒子養成了放任孤行的脾性,做事沒有耐心,連走路也走不好,常跌在地上就哇哇大哭,這讓夫妻二人十分焦心。

兒子6歲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可他偏偏走路時愛東張西望,有水坑的地方不知道避開,不是弄濕了鞋子,就是弄髒了褲子,經常半天時間不到,一身衣服已經又髒又亂,夫妻二人苦口婆心,就是沒有辦法讓他穿得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