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4)(1 / 2)

有一天,全家人去效外遊行,孩子的父親從車裏拿出一把鐵鍬帶著兒子去田間玩耍,兒子顧著自己玩耍,完全沒有注意到父親的舉動。父親在田間的一條小路上斷斷續續地挖了十幾道坑,然後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橋,隻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過。父親挖完坑,便回到車裏。

兒子玩累了,想找父親時,走在田埂上,看到唯一的一條小路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的小橋,很詫異。是走過去,還是停下來哭鬧?看看四處無人,哭鬧也無濟於事。最後他隻好硬著頭皮走過去。當他搖搖晃晃地走過小橋時,嚇出一身冷汗,卻是他第一次沒有哭泣。

走完這段坎坷的路後,孩子發現父母在不遠處的陰涼處等著他,就興奮地跑過去,對父親講述剛剛走過一座座小橋的經曆,滿臉神氣。父親立刻誇他勇敢。從那以後,他去學校的路上便再也沒惹過麻煩了。

母親問丈夫為什麼要這樣做,丈夫解釋說:“平坦的路上,他左顧右盼,當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上,他的雙眼必須緊盯著路,所以才走得平穩。”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家長隻有手拿一把鐵鍬,時不時給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挖點坑,他才會更關注腳下,走得更平穩,從而健康成長。

關於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切忌弄巧成拙

所有“刻意”的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不露痕跡的。給孩子挖坑沒有錯誤,但是不能暴露是你做的,否則一旦被孩子識破,這種“製造”挫折的辦法,最傷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初希望孩子成長的目的很難達到,最後反而弄巧成拙。

建議二: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

為孩子設置的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應是孩子的心理可以承受的,並且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的。

建議三:要及時進行疏導

對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孩子,一方麵要讓他認識到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要做好麵對挫折的準備,另一方麵,要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挫折,對生活鼓起勇氣並努力向前,並最終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善於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

在生活中,你可以是一個馬大哈,對所有的事情都得過且過,完全不放在心上。但是,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家長一定要注意對孩子心靈的體察,萬萬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粗暴對待,當然,也不必弄清孩子所有的心思,涉及孩子隱私的,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挫折和失敗是人生道路上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在挫折和失敗中找到原因,認真觀察孩子心理細小的波動,不論遇到多少挫折和失敗,都不能讓孩子失去對社會的信任和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34.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用“劣性刺激”磨礪孩子

令人不滿意、不舒服、不愉快的外界刺激,可以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當下,很多父母受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宣傳影響,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花大價錢用在孩子的智力開發、興趣愛好等方麵,希望孩子的心智發育能超過同齡人,趕超大齡的孩子,並能愉快、順利地度過童年生活。

可是據調查,一味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忽視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孩子往往出現怯懦、孤僻、任性、自私、自利等心理狀態,從而使孩子失去了接受挫折教育或逆境體驗的良機,導致意誌品質脆弱,出現“精神缺鈣”現象。一旦生活出現波折或走上社會,孩子便顯得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古人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心理學家和兒童專家指出,應當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加點“劣性刺激”。所謂“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專家認為“劣性刺激”就像營養素一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

年8月,有17名日本學生和30名中國學生共同參加一個負重探險夏令營,這些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1~16歲。在夏令營的活動行進中,有的日本學生肚子痛,但是由於是集體活動,不忍心因為自己的原因耽誤大家,所以忍著痛仍然堅持走著;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學生卻因為太累、走不動的原因,就躲進營內睡覺。日本家長得知孩子發燒的情況之後,沒有勸告孩子停下來歇息,而是對孩子鼓勵一番後,自己乘車而去;而中國家長卻在艱難的路段把孩子拉上車,生怕孩子累壞了。

兩個國家的學生做法完全不同,而兩個國家的家長做法也完全不一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麵鏡子,孩子的做法往往反映的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怎樣做,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總之,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製造一些“劣性刺激”。當然給孩子的“劣性刺激”也要適度,方法要對頭,還應想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否則使用過多,衝擊太大,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