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苦難教育 經受苦難洗禮,磨煉健全人格(4)(2 / 2)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可以做到”

很多事情,並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孩子沒有去嚐試,就斷然認為自己做不到,或者事情做到一半,家長就沒了耐性,主動要插手。

一對外籍工程師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公園散步,這個活潑可愛的洋娃娃非常漂亮、可愛,一路上引來了不少人的羨慕。她無憂無慮地玩耍著,在父母周圍跑前跑後,突然不慎摔倒。令人奇怪的是,這對外籍夫婦沒有伸手去拉孩子起來的意思,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這個洋娃娃見父母沒有拉她的意思,竟然擦幹了眼淚,自己爬起來,又接著玩耍起來,似乎完全忘記了剛才跌倒的事情。這一幕都被路過的小明的媽媽看在眼裏。

當小明的媽媽回到家,和愛人談起此事時,她愛人卻說:“他們人情味太淡了,假如我的孩子跌倒,我會心痛地伸手拉孩子。”

在對待同一個問題上,由於文化差異,兩個家庭的教育也完全不同。且不去評判兩個家庭孰是孰非,就孩子而言,這個洋娃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跌倒後要自己爬起來,因為父母不會上前幫自己;國內的孩子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跌倒後,隻要大哭,父母就會主動上前拉自己起來,用不著自己費力,而且每件事都是這樣,隻要大聲哭,父母總會來幫忙。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洋娃娃任何事情都靠自己,而且很快樂;但是,另一個孩子凡事不用自己操心,但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遇事就會慌張,不知從何入手。

關於如何適當給孩子出難題,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饑餓

在養育孩子方麵,自孩子出生,或者自從媽媽懷孕開始,父母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有沒有吃飽、吃好,營養是否充足。事實上,適當讓孩子有饑餓感,能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正餐,養成少吃零食的好習慣,也能調節腸胃功能,避免孩子出現過胖、營養過剩的情況。

建議二:批評

嬌生慣養的孩子聽不得半點批評的話語,心理承受能力差,即使做錯了事情,父母也不敢批評,否則孩子會采取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威脅父母。試想一下,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怎樣承受來自社會的批評和壓力。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必要的紀律約束和適當的批評。

建議三:懲罰

如果孩子犯了大錯,要給孩子適度的處罰,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比如,讓孩子在一個安靜的房間反省,或是為了懲罰他,答應給他買的玩具延後,具體什麼時候買,要看他的表現等等,目的是要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建議四:勞累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孩子,都幾乎與勞動絕緣,他們大多數不懂得勞動的辛苦,完全體會不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孩子吃苦能力差,肢體懶惰,肌肉無力,不僅阻礙身體的發育,還會影響智力發育。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鍛煉他們,讓他們參加一些野營活動,接受挑戰,戰勝自我,或者讓他適當分擔家務。

建議五:忽視

由於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自打孩子出生後,家裏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盯著孩子,生怕孩子出什麼意外。正是我們一味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中,主角都是他,使孩子漸漸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隻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父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對孩子過度關注。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加強孩子對恐懼事物的心理承受力

正視孩子的恐懼。作為父母,一定要正視孩子的恐懼,而不是逃避孩子的恐懼。由於孩子對事物一知半解,他們很容易對一些事物產生恐懼感。父母不應該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更不能主觀否定孩子的恐懼。

了解孩子真正害怕什麼。有些孩子每當父母要外出時總是哭鬧不止,其實他隻是想跟爸媽在一起,不想讓爸媽出門。孩子們往往言行不一地掩飾他們真正害怕的事情,因此,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快、狠、準地緩解甚至消除孩子對於某件事物的恐懼。

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童年害怕的記憶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經曆都會有影響,他們會潛伏在潛意識裏麵。父母要引導、鼓勵孩子自己去麵對困難、克服困難,使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有辦法去應付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人們隻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給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他島熾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法國思想家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