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養成教育 養成好習慣,擁有好未來(1)(2 / 3)

馬克思在讀大學的時候曾接到父親的一封信:“……祝你健康,在用豐富而有益的食物來滋養你的智慧的同時,別忘記,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智慧的永恒伴侶,整個機器的狀況好壞都取決於它。一個體弱多病的學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許的限度。此外,每天堅持運動,生活要有節製。我希望,每次擁抱你的時候,都會看到一個身心越來越健康的人。”

在談到中西教育的根本區別時,我國五四運動的領導人陳獨秀指出,中國教育隻重知識不重體育。這也給我們的家長提了一個醒,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要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幫孩子養成規律作息的好習慣

有健康的體魄,孩子才能夠應付繁重的學習並健康地成長。所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很重要。

從彤彤上小學起,彤彤媽媽就和彤彤一起製定時間表,按時作息,以此來培養彤彤做事有條理和遵守計劃的習慣。此外,彤彤媽媽還讓彤彤早上跑步半小時,這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鍛煉彤彤的意誌。

因為彤彤媽媽認為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緊張,所以在小學階段就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有規律的作息,保證良好的睡眠,這樣有一個好身體才能夠好好學習。所以,彤彤媽媽就和彤彤一起做學習計劃,安排好時間,盡量不熬夜,不要因為自己的計劃性不強或是控製不好時間而影響了正常作息。

這樣一堅持就是六年,彤彤上初中了。剛上初中的孩子都有些不適應,一下子多了那麼多功課,又都很重要,所以很多孩子的學習都亂成了一團,需要很長時間來理順和適應。但彤彤開學不到一個月,就完全適應了初中生活,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彤彤每天都早早睡覺,第二天早上都跑步鍛煉,以保證飽滿的學習狀態。初中一年下來,彤彤的成績一直都很好,都是年級第一名。

彤彤媽媽的想法是對的,要想讓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就要通過有計劃地學習和嚴格的時間規劃來獲得。而這種意識和習慣越早培養越好,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學習任務的增加而變得手忙腳亂。

關於如何增強孩子的體魄,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帶孩子多到大自然中走一走

大自然中空間廣闊,極目遠眺,對孩子的視力會起到很好的調節和放鬆作用。因為眼睛遠眺33厘米以外的綠色景物時,對緩解視力疲勞很有好處。大自然中還有燦爛的陽光,多曬太陽可以幫助人體補充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隻有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才能在人體內合成。而維生素D又可以促進人體對鈣質的吸收。

建議二: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國學生營養日”。一項營養調查表明,我國7~18歲男女生營養不良的患病率分別為26.87%和38.27%,11~14歲的青少年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人矮2~3厘米。健康專家認為,膳食不平衡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學生營養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中小學生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給健康帶來了負麵影響,同時也影響了學習成績。

那麼,家長要怎樣來安排孩子的飲食呢?首先,飲食要盡量多樣化。菜肴有葷有素,在主食中加入些玉米、小米、蕎麥、高粱米等雜糧。其次,要按時進餐。孩子的身體活動和學習需要很多能量,要讓孩子養成按時進餐的習慣。再次,要安排好孩子吃零食的時間。孩子都喜歡吃各種零食,如果不安排好時間,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進餐,不能很好地攝取食物中的營養,對孩子處於發育階段的身體十分不利。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合理飲食,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孩子的飲食習慣和家長的飲食習慣很像,家長認為什麼好吃,很可能孩子就會喜歡吃什麼。所以家長首先不要對食物挑肥揀瘦,孩子才不會偏食。其次,飲食要定時定量,不能暴飲暴食。而今,市麵上有許多不健康食品,應盡量讓孩子少吃。家長還可以在家裏給孩子自製小零食,比如說,最簡單常見的炸薯條,我們就可以自己動手做給孩子吃。

37.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導孩子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泄

心理素質決定著孩子的精神狀態、承受困難的能力,同時也決定著孩子是否能夠積極、健康地成長。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因此,我們必須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健康。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沒病沒災”就是健康,卻對孩子的心理素質、心理狀態視而不見,認為孩子小小年紀不會有心理問題。殊不知,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家庭教育的新焦點。

某家庭教育研究機構對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一次抽樣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和大學生中分別有40%~50%和20%~3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