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生活教育 珍視身邊的每件小事並從中學習(1)(3 / 3)

輕鬆教子 小妙招

從生活細節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

“媽媽,我來幫你!”

“你能幫什麼?別礙事了,一邊去!對了,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興衝衝地要幫提著米袋的媽媽,可媽媽卻滿臉不耐煩。孩子隻好無精打采地回到房間寫作業去了。

對於孩子的幫忙,我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這樣說:“你不搗亂我就很開心了,可不敢指望你能幫上忙。”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我們的諷刺和挖苦,那麼孩子以後也就不會再想幫我們了。孩子自立和參與的想法會因此受到打擊。

父母應該從生活細節鼓勵孩子多參與。比如,全家人外出旅遊,可以讓孩子背一個小背包,並告訴孩子:“這是你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背。”從小事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

47.給孩子定的規矩越少越好——讓孩子在玩中有所獲益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重視,一遇到孩子貪玩,便嚴字當先。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正是用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獲得成長的。

從孩子出生時開始,父母就把孩子今後的發展規劃好了,唐詩宋詞要背、經典名著要看、鋼琴畫畫要學、舞蹈書法要練,上了學之後,各種課外補習班更是一個接一個上……孩子比任何人都忙,卻完全沒有了本來屬於童年的遊戲和玩的時間。

對於這種現象,近年來,許多教育專家指出:孩子“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發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機會。

英國教育專家認為,久坐不動、過於安靜的孩子,將來患上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概率大大高於活潑好動的孩子。研究還發現,童年的各種遊戲活動有助於抵抗疾病。倫敦大學的拉塞爾·維納爾教授還發現,過於安靜還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兒童心理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環境給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刺激,正是在摸摸這兒、碰碰那兒的活動中,兒童認識了周邊的環境,學會了與人的交往,構建起了自己的世界。所以,我們應鼓勵兒童活動,並創造條件激發他們去活動。

教育學家指出,在孩提時代,孩子都具有主動學習的行為,而孩子主動學習是通過“玩”的方式體現出來的。所以,父母不要阻止孩子以他的方式進行學習。如:孩子玩過家家,在孩子玩的過程中就是在模仿成人的家務活動;孩子給娃娃洗手、喂飯、脫衣服等,其實是孩子在主動地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在玩積木、拚圖中,學習認識各種顏色和形狀,把積木搭成喜歡的形狀,可以培養想象力,鍛練手眼協調能力;玩彈玻璃球、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等遊戲,都能使孩子學到很多知識,提高探索意識及交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孩子會因為遊戲而感到充實,他們也通過遊戲擺脫孤獨,在遊戲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成功的快樂,這不僅有助於拓展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毅力和互助精神,這都將有助於孩子更優秀地成長。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讓孩子在玩中學到更多

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天賦,然後重點引導和培養孩子的這種天賦,幫助孩子有所突破,在玩中獲得成績和收獲。

肖勇在數學方麵很有天賦,在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這些都得益於肖勇媽媽的發現和培養。

在肖勇上小學的時候,肖勇的媽媽發現兒子畫的畫很獨特,畫的是一個插滿了鮮花的花瓶。但是,花瓶和所有的花都是由幾何圖形組成的,而且這些幾何圖形搭配得非常巧妙。肖勇的媽媽覺得兒子對幾何圖形的控製能力很好,就開始不斷地啟發、引導孩子。很快,肖勇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幾年以後就在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了成績。

玩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態度,肖勇的媽媽能夠從孩子無意間的玩耍中發現孩子的天賦,不斷地培養孩子,這樣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父母不但不應限製孩子玩,還應在玩中讓孩子得到最大的收益。

關於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玩,教育專家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隻要沒有危險,就不要剝奪孩子玩的權利。長時間的學習會加劇孩子的緊張情緒。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教育,會影響孩子身心的自然發展。要給孩子玩的時間,讓孩子快樂成長。

建議二:不要對孩子管得太嚴,太細

孩子想要拿剪刀剪東西,父母怕鋒利的刀刃傷到孩子;孩子要和朋友一起去徒步旅行,父母怕孩子吃苦,又怕遇到壞人,而百般阻攔;孩子要養個小動物,父母怕傷到孩子,又怕小動物不幹淨,弄得家裏不衛生,而不讓孩子養。

父母總是從萬一會發生的情況來考慮問題,而忽略了很多好的方麵。不要對孩子限製太多,讓孩子自己去經曆一些事情,孩子會有屬於自己的感受,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