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二:感恩要從小事做起
生活中最多的就是小事,讓孩子學會感恩,從小事做起是讓孩子感受幫助、回饋幫助的最好方式。比如,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這都是很好的感恩行為,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感恩的快樂和滿足。
建議三:對孩子的感恩行為要給予鼓勵
孩子的感恩不僅僅是對父母的感激,而應該是一種將自己的感激推而廣之的情感,主動關心長輩的身體狀況,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把自己積攢的零用錢捐給災區,都是感恩的行為。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及時的鼓勵。
輕鬆教子 小妙招
以感恩文化熏陶孩子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良好品德。漢語中有“投桃報李”“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等詞語。讓孩子了解其中的故事和意義,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我們可以給孩子講“烏鴉反哺”的故事,讓孩子懂得愛與關懷。
49.每個孩子都代表一個世界——讓孩子多和夥伴在一起
儒家經典《禮記》中說:“獨學而不友,則孤陋而寡聞。”
孩子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喜歡聚在一起行動。孩子在群體中學會愛、學會交往、學會生活、學會負責、學會理解,在群體中使自己有一種歸屬感。他們向往擁有一個能讓自己放鬆並感到自豪的群體。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隻有同齡人才能創造出自由競爭和平等合作的發揮本領的機會。自尊而不蠻橫,體貼周到而不卑躬屈膝,也隻有在同齡人中方能培養。”多和小夥伴在一起,孩子可以在交流的過程得到很多信息,也能激發出孩子的很多想法,從而讓孩子快速成長,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
兒童行為分析發現:從孩子6歲起,“夥伴”的影響力將逐漸超過家長。這種“不教而教”的利用夥伴的力量來影響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教育孩子,使孩子在相互學習中提高能力、學會與人相處。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幹涉孩子交友的自由。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多和夥伴們在一起玩耍,就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夥伴們的長處、素質和能力。一位教育家也說:“當孩子意識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時候,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而夥伴的影響就正說明了孩子之間這種無聲教育的重要性。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教會孩子如何結識新朋友
世界級哲學大師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學生哈裏·蘇利萬非常重視人際關係對孩子性格發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孩子的性格發育與人際關係好壞是相一致的,而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
一戶新鄰居搬了過來,瓊斯太太注意到他們家有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於是,就對兒子約翰說:“寶貝,你要有新朋友了,為什麼不出去和他們打個招呼,然後帶他們到周圍轉轉,幫他們盡快地熟悉這裏的環境呢?”約翰歪著頭想了一會兒,出去了。但他隻是站在家門口看著那兩個孩子和大人一起忙忙碌碌地整理東西,幾次鼓起勇氣,但最終都沒能開口。
最後,約翰回到了家裏,很遺憾地對媽媽說:“我很想成為他們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該怎樣跟他們搭話。”約翰媽媽立刻意識到,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和陌生人建立友誼。但是約翰媽媽認為告知孩子怎麼做和鼓勵他要有勇氣,是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約翰媽媽認為自己需要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做一個示範。
於是,約翰媽媽來到了新鄰居的院門口,熱情地對新鄰居說:“我一會兒要去買菜,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市場啊……”就這樣,約翰媽媽就和新鄰居一家熟絡了起來,而約翰也和那對雙胞胎開始了交往。
晚上吃飯的時候,約翰對媽媽說:“我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
約翰媽媽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孩子和陌生人建立友誼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隻是給孩子打氣並不能使孩子果斷地邁出那一步。而約翰媽媽的做法,消除了約翰心裏的猶豫,讓孩子知道交朋友其實挺容易的。
對於孩子如何和夥伴相處,專家建議如下:
建議一:讓孩子多和小夥伴在一起
孩子到三歲時就想交朋友,隻要見到小孩,和小夥伴一起玩,就會覺得很高興,其實這是孩子社會性的萌芽。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會受到“兒童教育兒童”的影響,他們會逐漸了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和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
在不斷的交往中,孩子會認識到任性、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是無法和小夥伴友好地相處的。必須遵守交往中的“法則”,才不會被排擠,才是受歡迎的。正是在和小夥伴的交往中,孩子逐漸從“自我”中走出來,學會了謙讓和互助,也了解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