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合格的父母從自我教育中來——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榜樣教育是指借助於影視文學或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形象,以正麵優秀的品質和模範行為來影響孩子的一種德育方法。事實上,榜樣教育法就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範行為、優秀事跡等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方法。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一句名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的教育方法是經過科學研究、充分實踐過了的好經驗。家長也應該不斷充實自己,通過向榜樣學習,來提升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
列寧的夫人、著名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一次調查活動中,記者問一個3歲的小女孩她認為最好的年齡是幾歲時,她毫無猶豫地說“29歲”,“因為我媽媽29歲,她不上班,每天穿著睡衣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由此可見,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任何情況下,父母都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行為,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時刻都在關注父母的一言一行。
為了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的行為要謹慎,處處做孩子的表率。美國著名教育家克萊爾就說:“如果你自己(父母)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待你的孩子去做什麼。”
父母如果對他人有無私的關懷和愛護、對工作熱忱、對社會有責任感,相信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願意對他人和社會奉獻出愛心的人。而懂得愛的孩子就一定會擁有一個成功的未來,因為內心充滿愛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和幫助,而成功的機會自然也會更青睞他們。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用自己獻愛心的舉動影響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一直都在默默地從父母身上學習。要想讓孩子心裏有愛、懂得愛,就要以愛的形象來影響和引導孩子。
年汶川大地震後,張女士所在的公司馬上就進行了捐款,張女士捐了1000元錢。之後每天,張女士早上帶著兒子常曉坐公交車時,都有一些誌願者在以五毛錢一份報紙或一個環保袋來進行對地震的捐款活動,每次張女士都會買兩份,一份是自己的,一份是常曉的。
張女士的兒子常曉所在的小學,也組織了捐款活動,那時常曉還不知道媽媽的行為,所以就隻捐了5元錢。可是在媽媽的影響下,常曉覺得自己應該為更多的受到傷害的小朋友做點什麼,於是常曉就把自己的一些書捐到了居委會,在一次去書店的時候,還把自己的200元壓歲錢放進了書店的捐款箱內。
常曉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愛的行為能夠最真切地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力量。通過常曉的這一行為,我們就能感受到常曉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而這充滿愛心的舉動是從媽媽無聲的行為中學到的。這樣有愛心的孩子,長大會懂得關心他人,並能夠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關於如何讓孩子懂得愛,專家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百善孝為先”,愛從孝順長輩開始
有的父母常說孩子不知道愛自己的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愛並沒能換回孩子對我們的愛。其實,並不是一味愛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孩子的愛。
我們在平時如何對待我們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都是在讓孩子學習愛、懂得愛,然後奉獻愛。我們的孝順行為自然會讓孩子愛父母、愛長輩,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建議二:我們要熱情友好地對待身邊的人
如果父母對身邊的人表示出友好和熱情,那麼孩子也會開朗、大方,對周圍的人表現出友好。遇到人時,會很有禮貌地和大家打招呼;當他人遇到困難和麻煩時,會主動伸出援手,而不會袖手旁觀。
建議三:把說教化為實際行動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要怎樣做,不要怎樣做,怎樣做更好。而這樣口頭說的效果,並不一定好。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有一種父母“光說不做”的感覺。
當孩子把受傷的小鴿子帶回家的時候,我們要把藥找出來,和孩子一起給小鴿子上藥、包紮傷口,而不隻是在平時告訴孩子“我們要有愛心”。我們要在具體的事情中,讓孩子學習、模仿我們的行為,而不隻是空口對孩子進行說教。
輕鬆教子 小妙招
父母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有一個怎樣的未來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54.要用行動樹立自己的威信——言傳身教比口頭教育更有效
言傳身教,一個行動也許會勝過千言萬語的教誨,父母的行動才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對象,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