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榜樣教育 給孩子樹立正麵的典範和榜樣(1)(3 / 3)

輕鬆教子 小妙招

要展示出父母真實的一麵

人無完人,父母也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要展示出一個“完美”的形象。適時在孩子麵前展露出自己的“小毛病”或“小懶惰”,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一個更真實的父母,這對於促進雙方關係和諧,以及贏取孩子的信任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55.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揭秘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法

天才兒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說:“我確信,後天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決定性因素。”

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成為天才,擁有無比的成功和輝煌的未來。那麼,天才要怎樣培養呢?現在我們就來揭秘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法。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天才。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等6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便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時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而這些成就都與卡爾·威特的父親老威特的教育與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天才卡爾的父親老威特這樣寫道:“我認為培養孩子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更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他還寫道:“我的教育理想就在於使兒童的潛能達到十成。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因為)早期教育能夠造就天才。”

那麼,怎樣來造就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誘導孩子自由發揮出這種潛在的能力。但孩子的潛能卻遵循一個遞減法則,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一生下來就進行適當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采取最好的教育方法,也隻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隻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簡而言之,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的潛力就實現得越少。而這就是卡爾·威特的教育中所闡釋的兒童潛在能力的遞減法則。

所以,我們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天才,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而天才卡爾的父親老威特也提出了他的經驗,那就是教育必須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進行。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多和孩子說話、聊天,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是對孩子說:“快去學習吧,多看點書!”或者說:“有那麼多時間,學習學習多好!”其實,父母這種嘮叨起不到任何效果,教育孩子是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教育理念的。

津津是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優異,而且還是學校團支部的宣傳委員,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而這都是津津媽媽從津津小的時候起就注意培養和引導孩子的結果。

津津剛出生沒幾天,津津媽媽就在家裏給津津放三字經、鋼琴曲的磁帶聽。津津6個多月能夠自己坐著時,津津媽媽不管是和津津在一起玩,還是忙著做家務,都會和津津“聊天”,給津津講故事,告訴津津如何做飯、洗衣、收拾房間,雖然一般人認為小孩又不會說話,也聽不懂大人的話,說這些都是白費力氣,可是津津媽媽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

津津兩歲時,津津媽媽就給津津買了電子琴,並按照書上的琴譜簡單地教津津彈。津津有空的時候就彈,想彈什麼就彈什麼。這樣一直到小學畢業,津津都沒有要學琴的想法,但是津津媽媽從一開始也沒有強迫津津一定要達到什麼程度。

津津媽媽不但讓津津彈電子琴,還讓津津學舞蹈、學畫畫、學書法。雖然這些特長津津沒有一樣是精通的,但是津津了解了很多領域,也算是多才多藝。而且在業餘時間、學習累了的時候,還可以通過這些獲得放鬆。

而津津從會說話的時候起,說話用詞就相當豐富。所以,津津媽媽經常和別人說:“津津的表達能力那麼強,這和他小的時候,我總是和他說話有很大關係。不要認為孩子小,還不能和我們對話,就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還不能學習,其實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在接受我們傳遞出來的所有信息。”

津津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反思。不管孩子能不能聽懂,能不能和我們進行對話,我們都要經常說給孩子聽,多和孩子說話、聊天,說話的內容和領域也要盡可能地豐富多彩,多給孩子灌輸些東西,讓孩子多學習些東西。

孩子年幼的時候接觸、了解的東西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存在,會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幫助。

關於怎麼培養孩子,天才卡爾的父親老威特有以下幾點建議:

建議一:抓住孩子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