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說,我們家長所要關注的不是哈佛或者是哈佛女孩,而應該關注哈佛女孩所具有的素質和能力。不是讓孩子向名校、成功看齊,而是要讓孩子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帶著自信去追逐夢想,擁抱自己的未來和成功。
就像2005年的“哈佛女孩”湯玫捷,美國學校之所以最終確定了她,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的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強。而人際交往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素質和能力,但是我們很多家長重視的往往隻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孩子是否聽話。而湯玫捷的父母對女兒的唯一要求是:“做到自己最好的狀態。”而湯玫捷的一個特點就是對選擇的事情100%投入,比如處理好學習和社會活動之間的平衡,而這也是她成績斐然的重要因素。
對於“哈佛女孩”,湯玫捷也有自己的理解。她說:“哈佛大學錄取學生是沒有明確分數標準的,隻要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和哈佛精神相符就可以,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也不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的藍本。”“相信這不是我最輝煌的時刻,而隻是我人生的一個新起點。”這就是哈佛女孩的自信和見解,這隻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以“哈佛女孩”精神作為培養、引導孩子的起點,然後讓孩子以更優秀的狀態去成就自己的未來。
好父母可以這樣做:能力比哈佛的錄取通知書更重要
我們常常以外界的標準來教育、培養孩子,其實孩子並不是不努力,不想優秀,隻是孩子更渴望的是做自己,而不是成為第二個劉亦婷,第二個湯玫捷。
“哈佛女孩”劉亦婷受到大家的關注之後,有一個關於她成長的書。一個偶然的機會,薇薇媽媽看到了這本書,就買了一本,那時薇薇六歲,剛剛上小學。
剛看到那本書時,薇薇媽媽真想把女兒培養成“哈佛女孩”,而隨著薇薇的長大,薇薇媽媽對各種教育理念逐漸了解了之後,發現並不一定要讓女兒非考進哈佛不可。父母好好引導、培養孩子,等孩子擁有了好的素質和能力之後,在哪兒學習、發展都是一樣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哈佛女孩”,父母的教育與培養是一種引導,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薇薇媽媽繼續認真而科學地引導著薇薇,不再以考進哈佛為目標了。然而這並不是說薇薇不優秀了,薇薇每次作文都是範文,而且年年參加市裏的征文比賽,並且每次都能拿到很好的名次。薇薇文章寫得好,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流的。薇薇在上二年級的時候,就考上了市電台的小主持人,上六年級那年的市春節聯歡晚會,薇薇還當上了主持人,在電視上也露了麵。看晚會的薇薇媽媽別提多高興了,而薇薇媽媽早把培養“哈佛女孩”的想法拋到九霄雲外了,隻是想不斷地支持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可以在這條自己喜歡的路上越走越好。
薇薇媽媽觀念的轉變是正確的,孩子的能力和素質在任何時候都比名校的錄取通知書重要。其實薇薇已經符合名校的錄取標準了,因為薇薇嚐試著寫作,嚐試著當主持人,這其中透出的自信、綜合素質和能力、良好的態度和健康的精神風貌以及豐富的經曆都是成功人士所不能缺少的元素。而孩子一旦擁有了這樣的能力和素質,就可以說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成功和未來,也就不用非要進名校不可了。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具有成功的品質,專家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鼓勵孩子去嚐試,而不在乎結果
孩子都有好奇心,而對很多事情又都懵懵懂懂的,所以,這就導致了孩子想要嚐試的事情很多,而我們做父母的又常常覺得孩子是貪玩,不好好學習,而不讓孩子去探索、去嚐試。而父母就算是讓孩子學一些特長,也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讓孩子去學的,孩子沒有自由的選擇權。而孩子一旦學上了,父母不管這是不是孩子的興趣和專長,一定要孩子堅持到底,否則就給孩子戴上“半途而廢”的帽子。
其實,由於孩子年齡小,對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專長還沒有一定的認識,也就一時無法確定下來。這時,不妨讓孩子多接觸、多嚐試一些事情,讓孩子對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就可以判斷出自己更喜歡什麼,想要往哪方麵發展了。而之前嚐試過的、“半途而廢”了的一些領域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也都是有幫助的。
所以,家長要盡可能豐富孩子的經曆,讓孩子多嚐試些事情,不要那麼在乎結果和是否取得成績。豐富孩子的經曆,開闊孩子的眼界是最重要的。
建議二:培養孩子的主見
如果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人雲亦雲,那麼孩子的思維發展就會受到限製。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不迷信權威,通過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因為權威也有時間和條件的製約,具體的時間和環境變化了,權威的觀點也是值得考慮的,需要我們在思考之後得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