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烏紗帽考(1)(1 / 1)

烏紗帽原是官帽的代名詞,演變至今,已成了官的同義語了。區區烏紗帽,何至於如此閃閃發光,浸透衙門氣息?這自然也是有個發展過程的。查舊版《辭海》“烏紗”條,謂“古官帽名”,並引《晉書·輿服誌》及《唐書·輿服誌》作為佐證。說是“古官帽名”,當然無誤,但讀了此條,失之太簡,仍不能使人明白烏紗帽的來龍去脈。

其實,烏紗帽早先並非官帽。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首《答友人贈烏紗帽》詩,謂:“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

。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如果望文生義,以為李白既然戴了烏紗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實不然。據薛天緯先生考證,烏紗帽在唐代與“白接

“一樣,是一種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詩所寫,隻是隱處期間的一件小事,並進而論曰:“宋元時代,尚未見將官帽稱為‘烏紗帽’,而明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則屢見不鮮。”(《“烏紗帽”小考》,《學林漫錄》六集)這

個結論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明朝冠服,皆損益前代之製,仔細考察,變化不小。洪武三年規定:“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園領衫、束帶為公服。”同時又規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員,以及侍奉父母辭閑之官,允許繼續戴烏紗帽,而因事罷官者,則服飾與百姓一樣,不允許再戴烏紗帽。顯然,明朝將烏紗帽與官緊緊地束縛在一起,加以製度化,這就使烏紗帽與封建特權畫上了等號,從此也就與蚩蚩小民無緣,見戴烏紗帽者,隻能惶惶如仰視,不敢隨便平視了。

曆代封建專製王朝無法根治的一個重要弊端,便是冗官之濫,宋明尤甚。明中葉後,官僚政治機構日益膨脹,官多如毛,烏紗帽也就滔滔天下皆是,並越來越高。萬曆時有人見到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解元先祖解道畫像,“年二十許,烏紗矮冠”,按解道是洪武時人,可見明初烏紗帽尚未高聳,而至中葉,則風氣大變。如正德時兵部尚書王敞,“紗帽作高頂,靴作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客座贅語》卷一)烏紗帽如此考究,需要量又如此之大,這就使冠帽鋪生意興隆,應接不暇。有首《折桂令·冠帽鋪》的曲子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