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草鞋情思(2)(1 / 1)

但是,草鞋異化的典型,莫過於宋代草鞋神化的故事:草鞋大王事。南宋劉昌詩撰《蘆蒲筆記》卷四載:古老的蜀道上有百年古木,枝葉繁茂,樹蔭可庇一畝。故行人多憩其下,把穿爛了的草鞋脫下,換上新的。旅途寂寞,行人常常把爛草鞋掛於枝上為戲。久而久之,枝頭竟掛滿了千百雙,成了蜀道上的奇觀。某日,一位應舉的士子經過這裏,見四周無人,一時心血來潮,開個玩笑,便取出佩刀,削去樹皮,書曰:“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待到他考試完畢,返回途中,再經過這裏,“則已立四柱小廟矣”。此公見了,忍俊不禁。而三十年後,他再經過此地,“則祠宇壯麗”,廟的周圍,已住上十幾戶人家,盛讚“草鞋大王”恤食一方,異常靈驗--這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其實,跟“路是人走出來的”、“草鞋是人打出來的”道理一樣,人間形形色色的神--包括“草鞋大王”這樣的草頭神,都是由人創造出來的。“草鞋大王”的故事,不失為草鞋史上獨特的佳話。

雖然由於人們物質生活的豐裕,草鞋已日漸稀少,幾乎絕跡。但是,它作為過往的曆史見證,在今天的日常口語中,仍不時閃現其身影。如:“草鞋沒娘,越穿越長”;“依了草鞋,戳了腳”等等,或狀物,或闡述哲理,都使人回味無窮。而“落個草鞋錢”雲雲,則不僅是“辛苦費”之意,還包涵了佛教史、政治史的掌故:據《傳燈錄》載南泉願曰:漿水錢且置,草鞋錢教

誰還?夾山謂月輪曰:子且還老僧草鞋錢,然後老僧還子米價。而在元人雜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公人出差時,索要草鞋錢;這是當時政府差役之流向老百姓需索百端的真實寫照。此外,《挑燈集異》卷七,載有《題草鞋詞》一首,讀來饒有興味:“少時青青老來黃,千樞萬結得成雙。甫能打就同心結,又被旁人說短長。雲雨事來我承當,不曾移步到蘭房。有朝一日肝腸斷,棄舊憐新撇路旁。”此詞借物喻人,寫不幸被情人拋棄的女子的悲哀,淒婉動人;妙的是以描摹草鞋來表達,形象逼真,真是難得。

區區草鞋,一雙不值幾文錢,但從文化、文化史的角度觀察,它的內容卻是頗為豐富多彩的。筆者少年時,也曾打過幾雙草鞋,可惜現在無用武之地了。嗬,草鞋,草鞋,畢竟是“去年天氣舊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