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腰帶,孤陋寡聞如我,見過的腰帶中,寒傖的,莫過於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乞丐,以草繩束腰禦寒;通常所見,則多為皮帶、綢帶、布帶、人造革帶,顏色則黑、紅、藍、黃、白等皆有,最近大陸流行一首名叫“西北漢子紅腰帶”的歌曲,不失為是對喜歡紅腰帶的黃土高原男子漢的讚歌;而金腰帶、銀腰帶、玉腰帶,隻能偶爾在曆史博物館中,或文物展覽會上,一飽眼福。
有人也許會奇怪,區區腰帶,何必那樣講究,不惜耗金、費銀,甚至用玉琢成?這是因為,古人的腰帶與禮儀、品級密切相關,因此圍繞腰帶,留下不少令人回味的掌故。
《論語·公冶長》:“束帶立於朝。”可見在先秦時代,士大夫上朝時,是必須束帶的。而散朝後回家,則解下腰帶,以求寬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緩帶”。這時的腰帶是用皮革製成的。隨著曆史的演進,封建等
級製愈來愈繁複化,官員們的腰帶,也就越來越考究。自曹魏以後,皇帝與大臣們,腰帶金、玉爭輝,令人眼花繚亂。以唐代而論,五品以上的官,皆腰束金帶,至三品,則束玉帶。而據《宋史·輿服誌五》記載,太平興國年間,“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
宋代官員極多,“冗官”是宋代社會的一大積弊,因此腰束金帶招搖過市者,實繁有徒。金腰帶既然成了身份、權勢的標誌,也就必然是一般士大夫垂涎三尺、爭欲到手的目標。大詩人陸放翁即曾載謂:“國初士大夫戲作語雲:眼前何日赤?腰下幾時黃?謂朱衣吏及金帶也。”(《老學庵筆記》卷一)臭名昭著的貪官朱勔的家奴,竟也腰束金帶,方臘破錢塘時,在太守客人中,即有幾十個此輩;當時曾流行一首民諺道:“金腰帶,銀腰帶,趙家世界朱家壞。”(《老學庵筆記》卷一)製造金帶,是頗費功夫的。宋太宗曾親自在紫雲樓下監督巧匠,造了三十條金帶,工匠竟然“為之神耗而死”。(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這些金帶,一條太宗自用,一條賜大將曹彬,其餘二十八條均存於庫中,“號鎮庫帶”。由於這些金帶太貴重,名氣太大了,以至當時社會上如有人看到皇親國戚或者宦官身服異常精致的金帶,馬上便會指指點點,嘖嘖稱羨地說:“這是紫雲樓帶。”其實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