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話腰帶(2)(1 / 1)

一直到了南宋,蔡京的兒子蔡絛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幸目睹了一根紫雲樓金帶,不但“其金紫磨也,光豔溢目”,所刻人物,長不及寸,卻須眉畢見,超過了吳道子的畫。而帶上花紋“鏤篆之精,其微細之象,殆入於鬼神而不可名。”但是,這樣的寶物,並非國家之幸,是難以傳世的。到了北宋末靖康年間,皇帝對外屈膝,“括金賂虜”,下令“群臣服金帶者,權以通犀帶易之。”(《老學庵筆記》卷一)顯然,國運日衰,危在旦夕,大臣們的金腰帶,自然也保不住了。應當指出,宋太宗之流,比起開國皇帝宋太祖,在政治上,實在是相差太遠了。想當年,吳越王錢俶曾經進貢寶帶,宋太祖不屑於一顧,說“朕有三條帶,與此不同”。錢俶恭請宣示,太祖說:“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錢俶聽了,“大愧服。”(範鎮《東齋記事補遺》)當太宗等那樣靡費、耗神大造金帶時,若太祖地下有知,肯定要“長太息以掩涕”了。

至於玉帶,作為朝儀,始於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年)。這一年,神宗令工匠琢玉帶賜岐王趙顥、嘉王趙。(王明清《揮麈前錄》卷一)據神宗元豐年間的龐元英記載,唐朝玉帶“皆黑鞓,五代始有紅鞓。”(《文昌雜錄》卷五)所謂鞓,即皮帶。由此我們知道,宋代的玉帶,是用玉嵌於紅皮帶之上。今天我們從宋代的繪畫上,還能看到當時玉帶形狀。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仁宗趙禎,雖然並不高明,但卻懂得,他係在腰上,引起“侍臣皆注目”的“美玉帶”,並非“天下至寶”,說“中國以人安為寶。”(《揮麈前錄》卷一引《李和文遺事》)這比起他後輩中的那些驕奢淫逸的糊塗皇帝,要強多了。

按規定,明清時隻有一品官才有資格服玉帶。但在明代,隨著官僚體製的日益龐大,政治局麵日漸渾濁,服玉帶者日漸其多。明世宗在登極詔中即指出:“近來冒濫玉帶……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明史·輿服誌》)但這樣的詔令,實際上也並沒有解決玉帶的冗濫。玉帶早已成為貴重的禮品,被用於行賄。萬曆初年,吏部左侍郎王篆巴結權宦馮保,送給他的玉帶,竟有十條之多。但是,這比起正德時大宦官劉瑾家有玉帶四千一百六十條(高岱《鴻猷錄》卷十二)來,當然是小巫見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