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封“威武大將軍”的明武宗正德皇帝,雖然後妃成群,並把妓女弄進宮內,打得火熱,但她們從未生下一男半女。這就使人不能不懷疑“寡人有疾”,正德爺的那活兒失靈。據傳武宗本來一切正常,問題出在“初年嚐宿豹房,劉瑾等以蚺蛇油萎其陽”。(明·王文祿《庭聞述略》)所謂豹房,是設在宮禁內的特種淫樂之所,內有番僧及教坊司樂人。蚺蛇,又名南蛇,據明朝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說:“此蛇身大而行更紆徐、冉冉然也,故名。”《本草綱目》卷四十三)此蛇甚大,能絞殺人畜吞食之,說蚺蛇油能致人陽萎,看來是可信的。明人謝肇淛曾記載,嘉禾沈思孝被廷杖時,曾暗中吞食一粒蚺蛇膽,雖挨了數十棍,得以不死。沈思孝雖死裏逃生,“而常以艱嗣為慮”,因為蚺蛇膽“性大寒,能萎陽道,令人無子。”(《五雜俎》卷五)一直隔了二十多年,沈思孝始得一子,那是因為經過漫長歲月後,蚺蛇膽的藥性已經完全喪失的緣故。如此看來,
也許蚺蛇油與蚺蛇膽是一路貨色。至於劉瑾為什麼要下毒手使武宗絕後,也許是他有野心。據《明史·劉瑾傳》記載,劉瑾被捕後,武宗親自去抄他的家,抄去私刻的玉璽及龍袍等物,於此我們不難看出蛛絲馬跡。
正德皇帝十四歲登基,三十歲駕崩,隻當了十六年萬歲爺。倘天假以年,他再活上四五載,也許能跟沈孝思一樣,恢複生機,不致絕嗣。就此而論,區區蚺蛇竟使“威武大將軍”的威風掃地以盡,武宗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迷藥與蠱毒
清末有首題作《拍花》的詩寫道:“拍花擾害遍京城,藥末迷人在意行。多少兒童藏戶內,可憐散館眾先生。”(《都門雜纂·雜詠》)所謂“拍花”,徐珂的《清稗類鈔》第三十九冊,解釋的頗清楚:“即以迷藥絕於行道之人,使其昏迷不醒,攘奪財物也。”而用迷藥拐賣兒童,最為傷天害理,以至於此妖風大熾之日,連堂堂的天子腳下北京城內的兒童,也失去安全感,躲在家中,不敢上學,這就苦了以教書糊口的私塾先生們啦。明清小說及近代武俠小說中,常常有用迷藥謀財、漁色的描寫。這並非是小說家的向壁虛構,在當時是確實有這種東西,這種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