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藥名閑語(1)(1 / 1)

我國的中藥,曆史悠久。舊時知識分子的特點之一,是亦儒亦醫,哪怕是三家村的私塾先生,也往往懂得望、聞、問、切,開藥方。中藥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在文化上也就必然有生動的反映。藥名隱語及藥名對聯、書信、詩歌、散文等等,構思之奇特,用詞之精巧,往往使人驚歎不已。

中藥隱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間,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所集諸藥隱名,以粟、黍、蕎、麥、豆為五弟”。(明·李儒《水南翰記》)不知道梅彪集藥,何以隱名?也許是保密,也許是故弄玄虛。而明清一些江湖醫生,將中藥隱名,“不過是市語暗號,欺侮生人”。(明人小說《生綃剪》第九回)但雖然如此,他們所作的隱名,也真是挖空心思,居然還頗有文化氣息。如:戀綈袍(陳皮)、苦相思(黃連)、洗腸居士(大黃)、川破腹(澤瀉)、覓封侯(遠誌)、兵變黃袍(牡丹皮)、藥百喈(甘草)、醉淵明(甘菊)、曾子(人參)等。

常言道,人間最苦是相思,此病難用藥石醫。明清之際的作家周清源,在《西湖二集》第十二卷中,卻偏偏用幾十味中藥名,描寫一位小姐幾乎病入膏肓的相思病:“這小姐生得麵如紅花,眉如青黛,並不用皂角擦洗,天花粉傅麵,黑簇簇的雲鬢何首烏,狹窄窄的金蓮香白芷,輕盈盈的一撚三棱腰。頭上戴幾朵顫巍巍的金銀花,衣上係一條大黃紫菀的鴛鴦絛,滑石作肌,沉香作體,上有那豆蔻含胎,朱砂表色,正是十七歲當歸之年。怎奈得這一位使君子、聰明的遠誌,隔窗詩句酬和,撥動了一點桃仁之念,禁不住羌活起來……怎知這秀才心性芡實,便就一味麥門冬,急切裏做了王不留行,過了百部……看了那寫詩句的槁本,心心念念的相思子,好一似蒺藜刺體,全蠍鉤身。漸漸的病得川芎,隻得背著母親,暗地裏吞烏藥丸子。總之,醫相思沒藥,誰人肯傳與檳郎……”真是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古人亦有做詩排律隱藥名者,如李在躬《支頤集》中有首《山居即事》:“三徑慵鋤蕪穢徧(生地),數株榴火自鮮妍(紅花)。露滋時滴岩中乳(石膏),雨過長流澗底泉(澤瀉)。閑草文詞成小帙(槁本),

靜披經傳見名賢(使君子)。渴呼童子烹新茗(小兒茶),倦倚熏籠炷篆煙(安息香)。朱為多研常訝減(縮砂),窗因懶補半嫌穿(破故紙)。欲醫衰病求方少(沒藥),未就殘詩得句連(續斷)。為愛泬漻千頃碧(空青),頻頻搔首向遙天(連翹)。”(清·褚人獲《堅瓠集》癸集)我想,隻要略具備中藥和古典文學常識的人,讀了這首詩,都會感到別有一番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