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魄健全的人,很難深切體會殘疾人的痛苦。在古代,政府很少有保障殘疾人生活的措施,他們在家庭、社會上,往往備受歧視、欺淩,家境窘困者,生活就更加悲慘。值得稱道的是,有些殘疾人在厄運麵前,不甘沉淪,奮力與命運抗爭,堅強地生活著,使自己殘而不廢,有的人還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社會作出貢獻。他們稱得上是殘疾英豪,其生活軌跡,使健康的人也從中深受啟迪。
唐代大曆中,洛陽天津橋有個乞兒,無兩手,以右腳夾筆寫佛經,每次書寫前,“先再三擲筆,高尺餘,未曾失落”。那麼,他的字寫得如何呢?史載“書跡官楷,手書不如也。”(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五)這是多麼的不易!
明代嘉靖年間,常州有個年輕的丐婦,自幼患風病,致使雙手痙攣在胸,不能舉動。她行路也十分困難,隻能“兩膝翻轉著地而行”,但是,她與前述唐代
的乞兒一樣,以腳代手,能以雙腳趾紡棉花、拈線、穿針、縫紉、飲食,“凡事與手不異”。(徐充《暖姝由筆》)。明末鬆江有個乞婦,有足無臂,“以足穿針,自為縫補”,並燒火做飯,可謂與常州丐婦異曲同工。前年,大陸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中,曾播報山東一位農婦,無臂,用雙足擦火柴生火做飯、和麵、切麵條、穿針引線、縫製衣服;並悉心照料臥病在床的公爹,端飯送水,噓寒問暖,令人感奮不已。
明末一富家兒,呱呱墜地時,頭麵俱好,但上身有肩無臂,下身有股無腓,不過男根倒是完好如常人。長大後,老爸給他娶婦,“每欲交合,抱置腹上,一婢捧其臀而推之。後果生男,身皆完好”。(吳履雲《五茸誌逸》卷六)你看,此人殘廢到如此嚴重地步,但有誌者事竟成,照樣有了後代,續其香火。更難能可貴的是,此人經刻苦鍛煉,竟學會了騎馬、打獵,“家人抱上馬背,亦能夾鞍而坐”。真是夠神氣的啦!
清代道光年間,有個江西人,“手縮腹中,隱隱能動”,當然是派不上用場了。但是,卻身懷一項絕技:在長竿上掛一塊獸皮,然後以一足持弓,一足取箭,向上射去:“有發必中。”(甘熙《白下瑣言》卷四)這
樣好的箭法,稱他是神箭手,也不為過。
將近四十年前,我在江蘇胡望鎮讀初中時,校長楊學賢先生,特地請了一位殘疾賣藝人來校,在禮堂給全校同學表演。此人雙臂皆無手,兩腿也僅殘存腿根部約五寸許。但是,他不僅能擦火柴,與其弟一起表演接飛碟,並能鼻頂一根野雞毛,在台上跳來跳去。最令人驚歎的是,他無需任何人幫助,竟能自己從地下爬上桌子表演。表演結束,楊校長請他對全體同學講話,他隻說了一句:“世界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他的語氣是那樣沉著、堅定,充滿了自信,因而贏得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幾十年來,我常常想起這位優秀的殘疾人,他的那句樸素卻閃耀著真理火花的話,更時時激勵著我--特別是在我遇到重重困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