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坑廁與文化雜談(2)(1 / 1)

據已故明清史專家孟森教授《記陶蘭泉談清孝欽時事二則》一文記載:光緒癸卯(1903)三月,慈禧以恭謁西陵為名,試行新建的鐵路。陶蘭泉奉北洋大臣袁世凱和會辦商務大臣盛宣懷的指示,在車中購置十分豪華的設備,並專為慈禧特製了臨時廁所,“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堆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一繡墩”。(《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糞落水銀瀉無聲,設計之巧,不能不使你佩服。但除了作威作福、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老佛爺”外,誰又能使用這樣匪夷所思的特種廁所呢?是的,據《明史》卷三○八記載,嚴嵩的黨羽鄢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錦被廁床,自金飾溺器”。但他畢竟還不懂得水銀的妙用,故尚不能享受“老佛爺”的如廁之福。

古人崇尚節儉,即使有錢的人家,廁內多半無燈、燭照明。宋人陳師道的《後山談叢》卷四,說寇準“性

資豪侈,自布衣夜常設燭,廁間燭淚成堆”,可見連寇準這樣的名流,在廁內多點了幾枝蠟燭,也要被人詬病,落下話柄。

今人如廁用手紙,而古代平民,很少用紙,鄉農或用稻草,或用蘆葦片,或用青草、瓜葉、豆葉之類,甚至用泥塊、瓦片。據明人胡應麟撰《甲乙剩言》記載,安平人上廁所時,“男女皆用瓦礫代紙,殊為嘔穢”。其實,譏為“嘔穢”,太過分了,因為“三裏不同風,五裏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生活習慣。甚至有的人貴為帝王,如廁也不喜用紙。《北史》就曾記載齊文宣王嗜酒淫佚,肆行狂暴,大便時竟讓宰相楊愔給他拿著廁籌。廁籌是何物?元人陶宗儀說:“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南村輟耕錄》卷十二)其作用,即便後擦糞用。其實,不僅是削木而成,也有用竹片的。據謂廁籌是從印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

猶憶三十多年前,不才在複旦曆史係求學時,同窗中有位印尼僑生陳君,告訴我爪哇等地廁內皆有小竹片,人皆喜用,而不買手紙。看來,熱帶一些地區至今仍風行此物。不過,平心而論,從衛生角度看來,手紙的優越性,是廁籌之類難以比擬的。而縱觀曆史,用手紙最奢侈者,是明朝的一些帝王。其實,他們用的並非紙,而是專用由四川進貢的野蠶絲織成的特種帛,用後即棄。這該耗費多少人力、物力!直到孝宗朱佑樘時,有個宮人覺得這樣糟塌帛,實在太可惜了,便將廁所內已用之帛撿起來,洗滌幹淨,縫成窗簾、床帷之類。有一天,孝宗看見後,詢問究竟,宮女如實相告,孝宗也認為用帛擦糞確實“殊可惜,即數以紙代之,停所進貢”(謝肇淛:《五雜俎》卷九),這樣一來,總算結束了明宮如廁用帛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