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軍軍長李本一(1 / 2)

第七軍軍長

李本一

第7軍的曆史應該是國民黨部隊中比較長的一支,它是新桂係的起家資本,也是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賴以在政、軍兩界發展的依仗。在北伐戰爭時期,第7軍的赫赫戰功被賦予了“鋼軍”的名號,足以表明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了。編遣會議後,李、白始終蠢蠢欲動地反蔣,並且在1929年4月反蔣失敗後,仍在廣西維持了長達九年的割據局麵。不過,在這一時期內,第7軍作戰機會不多,其實力也得以保存。但在抗戰爆發時,第7軍的精銳在上海損失殆盡,此後長期在大別山和日軍打遊擊。經過六年的遊擊戰,第7軍發展出一套特有的山地戰術,可算是開創了中國山地兵的先河。為此,胡宗南還邀請第7軍的基層幹部去中央軍校七分校教授山地戰術。內戰爆發時,第7軍的表現機會不多,主要集中在頭兩年的攻勢、追擊作戰中,這一方麵是該軍所處的戰略位置所致,另一方麵也是白崇禧對該部的特別關愛。其程度和胡宗南愛護第1軍一樣,其結果就是要麼不大打,一打就在衡寶戰役中遭到了重創。

李本一是廣西容縣人,原名李善寬,生於1902年。李本一出身窮苦人家,小時候讀不起書,靠給別人打工艱難度日。這使他在從軍後十分注重知識的汲取,並且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據說用腳也能揮灑自如,十分不易。李本一18歲入伍當兵,靠著戰功逐級提拔,由於他打仗過於勇猛,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均被打斷,身上也是彈痕遍體,因此在軍中得了一個“死打爛打”的名聲。也正因為如此,李本一作為新桂係中的後起之秀,得到了白崇禧的賞識,並被其保送到南寧軍校深造。

抗日戰爭爆發時,身為第171師513旅1026團上校團長的李本一隨部參加了淞滬會戰。一開始李團是幸運的,因為他不是先頭部隊,先到戰場的那幾個團幾乎都被日軍打殘了。等到李團趕到戰場時,已經接近了會戰的尾聲。於是,第7軍乃至於第21集團軍主力是否能安全撤出戰場的使命,落到了李本一的肩上。為了保障主力的安全轉移,李團堅守嘉興不退,全團無一退卻,在戰至僅剩200餘人的情況下終於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幾十年後,曾經做過李本一上級的徐啟明在接受台灣中研院的采訪時,仍對李在當年的表現讚不絕口。

第7軍奉命轉移到大別山打遊擊後,李本一先後擔任過安徽省第5行政區督察專員、皖東遊擊司令、第5戰區第10遊擊縱隊司令、第138師師長、第176師師長、第7軍副軍長兼第171師師長等職。在六年的大別山作戰中,李本一打日軍是十分積極的,但是在皖南事變後和新四軍也沒少打。甚至到了抗戰勝利之後,內戰爆發之前,仍沒有停過火。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位“**幹將”在被解放軍俘虜後,沒能躲過他的厄運。

抗日戰爭勝利時,軍事委員會對收複首都進行了一番頗費工夫的籌措,比如由哪支部隊進駐,該怎麼進去,進去後要有什麼表現,承擔什麼責任,等等。但是等這幫紙上談兵的人終於製訂出了一份計劃時,卻意外地得知,李本一帶著他的171師早就開進南京受降去了。前麵說過,李、白有過割據廣西的曆史,與老蔣始終是麵和心不和的。這次的“李本一事件”,自然與他們脫不了幹係。李本一進入了南京,打出了受降大員的招牌,不僅給偽政府要員封官許願,還收受了大量的房產金錢。這樣一來,國府當局顏麵何存?當即由陸軍總司令部下令,嚴令李本一退出首都,等候授過權的受降部隊前來接受。李本一在南京瀟灑一番後便也知趣地撤離了南京,前往真正的受降地——蚌埠去了。但是李本一的行為成了中央軍嫡係將領的攻擊目標,諸將領紛紛要求懲辦,不過都被白崇禧一一壓下,李本一仍舊當他的第7軍中將副軍長兼第171師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