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軍軍長王克俊(1 / 2)

第二十一軍軍長

王克俊

字傑夫,行伍出身,打仗拚命,認真負責,軍中有“撼日軍易,撼傑夫難”之說。被編餘後,接下第21軍指揮權,後在大邑起義。

第21軍是劉湘的招牌部隊。四川混戰數十年,劉湘就是靠著這個招牌打遍四川軍閥無敵手,並最終坐上了四川王的寶座。如日中天的劉湘不會想到,就在他去世後的不久,這個部隊就入了中央軍的魔手。在中央軍的“嗬護”下,這個軍雖然得到了更好的裝備,但卻被弄得裏外不是人,它既是二二八事變的劊子手,又是**的死硬派,如果說這樣的部隊到最後還能走上起義道路的話,估計沒多少人會相信。

王克俊,字傑夫,四川廣安人,生於1902年。王克俊是典型的行伍出身,並在四川軍閥曆次混戰中,選擇跟了楊森。後來他的直屬上級郭汝棟和楊森分了家,王克俊也就跟著郭汝棟投入了中央軍的懷抱。王克俊所在的26師雖然仍以川人為主,但接受的卻是中央的補給。於是26師在曆次作戰中都十分賣力。或許是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王克俊打仗格外地拚命。

王克俊是少數幾位在第三戰區能打滿全場的將軍之一。從1937年的淞滬會戰開始,到1944年的衢州戰役結束,王克俊都參加了。他憑借著自己的戰功,逐漸升至第26師師長、第49軍副軍長。在上高會戰中,王克俊奉命指揮76團在贛江阻擊日軍渡江部隊。當時的戰鬥十分激烈,團長和副團長先後負傷退出戰鬥,作為更高一級的師步兵指揮官,王克俊拔出手槍也趕上了一線陣地督戰,終於在激戰一下午後,將日軍擊退。戰後,部隊中的官兵編了一句順口溜,那就是“撼日軍易,撼傑夫難”。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借此也可看出王克俊在26師中的地位,以及官兵對他的景仰。

抗戰勝利後,出身雜牌的王克俊被編了餘。不過在哭陵事件的連帶影響下,王克俊被國防部派到沈陽警備司令部當了副司令。不久,遠在台灣駐防的整編第21師奉命開回江蘇與解放軍作戰。出人意料的是,已經享受到美械待遇的整21師在和解放軍交手時,是如此地不堪一擊。被打敗也就算了,可氣人的是損失的官兵有一大半都是被俘虜的。明眼人都清楚,這明顯就是在受到厭戰氣氛的影響下,大部分官兵所做出的明智之舉。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一接觸就投降。在這種情況下,整21師師長劉雨卿,也就是王克俊當年在26師服務時的老師長,也辭職了。連部隊一號首腦也不想打了,這仗不敗才怪。

劉雨卿辭職前,想到了正在東北“欣賞雪景”的老部下王克俊。這王克俊人老實,而且很會打仗,把部隊交給他來整頓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在劉雨卿的保薦下,王克俊成了整21師的繼任師長,同時也是最後一任。劉雨卿不會想到,在經曆過退役風波以及東北冷板凳之後的王克俊早就沒了當年的戰意。現在的王克俊隻想安安穩穩地領著薪水,養家糊口,僅此而已。

麵對老長官劉雨卿的再三邀請,王克俊最終還是接下了部隊的指揮權。好在王克俊是一個辦事認真負責的人。在他的努力下,已經恢複軍級番號的21軍逐漸恢複了元氣。於是這支被國防部認為已經可以承擔作戰任務的部隊,被布置在申港,承擔起重要的江防任務來了。為了拉攏王克俊賣命,國防部還給21軍增編了一個230師,並且抽調大量黃埔幹部來充實230師。於是在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時,就出現了這麼一個富有戲劇性的現象。

這個現象弄得21軍的上級指揮單位也是十分迷糊。從情況判斷,21軍主力已經朝著上海方向潰敗了,但是在21軍的陣地上卻仍有激烈的槍炮聲。原來,“久經陣戰”的145師和146師發揮出了以往的正常水平——一觸即潰,而那個新成立的230師反倒是堅守陣地在和解放軍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