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軍軍長
左世允
第22軍曾經也是一支掛著國家軍隊名義的軍閥部隊。之所以說是“曾經”,那是因為帶著這個部隊起家的兩位當家都死了的緣故,於是這個軍隊成了已經歸順中央的前軍閥——鄧寶珊的附庸。在國民黨軍隊的眾多部隊裏,22軍並不出名,如若不是因為有了守住榆林的功勞,恐怕讀者連這部隊都不會知道。不過22軍也因為榆林之役,而有了“擅守”的名號,這是不爭的事實。
左世允,字協中,陝西長安(今屬西安)人,生於1889年10月15日。左世允家境不錯,從小就受過私塾教育,並且還練過武術,算是個文武全才。他在保定軍校一期步科畢業後被分配回了陝西老家,開始了戎馬生涯。由於民國初期的割據形勢,軍閥們不僅能割據一省為王,還有些割據幾個縣就稱王的。比如左世允所投效的井嶽秀,就是盤踞陝北的一個小軍閥。左世允跟著井嶽秀先後投靠過孫嶽的國民三軍和馮玉祥的國民一軍。在北伐戰爭結束時,已經是團長的左世允目睹陝北遍地饑民的慘狀,十分不忍。他一方麵申請實行軍墾製度,以所得接濟難民;一方麵又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方式,招募饑民修建道路開辦煤窯。這不僅使饑民有了工作得以養活自己,也一舉打開了陝北貧瘠的局麵。左世允不僅使井嶽秀對他刮目相看,也使自己的名號在陝西有了一席之地。
抗戰時期的左世允帶著伊東遊擊支隊在綏遠與日軍作戰。由於左的部隊是以騎兵為主,左世允便充分發揮騎兵機動的優勢,和日軍展開遊擊戰,襲擾日軍補給,很是讓日軍頭疼。如此交戰60餘次,不僅殲滅日軍一部,還將附庸於日軍的偽滿軍打得沒了脾氣。於是左的遊擊支隊也就被擴編為騎兵第6師,左當上了少將師長。就在抗戰勝利前夕,第22軍軍長高雙成繼前任軍長井嶽秀之後,離開了人世,於是在抗戰中立有戰功的左世允就被中央任命為繼任軍長了。
左世允畢竟威望不足,他所指揮的新編第11旅代旅長曹又參以及軍騎兵團團長胡景鐸,都不怎麼服這位軍長。不久之後,曹、胡兩人便在解放軍的策動下,先後宣布起義,不辭而別了。對於曹、胡的起義,左世允采取了一種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這或許和起義部隊不是他的基本部隊有關。然而22軍在經過這麼一折騰之後,實力大為折損,左世允就隻能正式投入陝西的另一實力派——鄧寶珊的麾下了。
內戰爆發後,榆林對於整個西北戰局十分重要,因為榆林的得失將直接影響到西安綏靖公署對西北解放軍的作戰部署。對於並不信任22軍的綏署主任胡宗南來說,要想保住榆林不失,就必須要有自己信得過的部隊來守。於是胡宗南派出了整28旅去“配合”22軍守城,這名為配合,實際上就是起一個監視作用。左世允也不是傻子,但又不能明著反對,於是在一陣“熱烈歡迎”之後,他對新到的整28旅做出了具體部署。那就是,城內我守,城外由你整28旅來守,反正隻要解放軍來打的時候,你先頂著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