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告訴人們:對於複雜事物的應對,首先要求對該事物本質特點有個正確或比較正確的認識,人們方可找到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法,也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除此以外,一切應對隻能說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而無益的。
近20~30年來,以WHO為代表,人們不斷呼籲要揭示癌症的真麵目,以利於形成對癌症的正確認知,並逐步成為世人的共識。欣喜的是,在各國科學家們的共同努力下,關於癌症的奧秘正一點點被揭示出來,正確的認識正一步步成為現實。隻不過這種認識要替代過去錯誤的認識並被廣為接受尚有待時日。
人本主義與腫瘤的新防治觀
20世紀70年代起,世界範圍內"人本主義"思潮回暖。促成這股回暖大潮的因素眾多,發達國家進入了戰後相對穩定和富庶的社會現狀,人自身的價值大幅度提升,也許是主要因素之一。在這股大潮中,人們更多地關注、嗬護人類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在醫藥學領域,至少有兩股思潮與之多少有點瓜葛:一是藥學界和飲食營養界的"回歸自然"風尚;二是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出現。
就第一類風尚而言,前文所提及的加利·紐爾就極力推薦在癌症治療中充分運用飲食營養等自然療法。他列舉了北美許多成功運用這類方法治療癌症的醫師或機構的事例,加以宣傳、推廣。而筆者曾接待過的美國腫瘤醫師G.Nun教授,更是極力主張用無傷害的自然療法幫助腫瘤患者生存下去。總之,注重人本主義,強調回歸自然,從理念上來說是正確的;在醫學領域,它也是對過度傷害性治療(特別在腫瘤領域)的一種反叛。盡管該股思潮遠未整合成一股得以完全獨立應對腫瘤問題的科學勢力,所運用的具體方法上也常支離破碎,存在著許多可商榷之處,但這一理念已深刻地影響到了腫瘤治療之中。例如,在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SCO)第38屆年會(2002年)上,歐美許多發達國家學者就再一次強調了他們對腫瘤治療的學術觀點,敘述了他們從過去的以治療患者癌病灶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的疾病、心理、生存質量和其社會適應能力為中心的重要轉變,而後者正是"人本主義"思潮的一種體現。
對於這股思潮,我們也作出了明確的呼應。在筆者所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中,我們把"'以人為本'新防治觀的確立"定義為近20餘年來國際腫瘤治療的重大新趨勢。並進一步闡述為:"治療中應擯棄隻殺癌不顧'人'的弊端,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觀念,強調醫療的'增悅'原則,強調應以較小代價(包含以機體較少傷損)取得最佳的長期療效。""因此,應強調科學、合理、綜合原則,應借助循證醫學提供的證據,科學地組合多種治療方案和方法,對於各種創傷性治療,應強調適度原則,努力避免治療過度,傷損太大而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