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許廣平:紙麵以下的情愛密碼(1)(1 / 1)

曆史,總會製造出一些奇妙的巧合:許廣平是在魯迅和朱安結婚十七年之後,才出現在魯迅的生活裏的,而魯迅恰恰比許廣平大十七歲。

魯許相遇之初,許廣平是年輕激進的女大學生,魯迅是聲名卓著的大學教授。彼時,許廣平剛結束一段痛苦的戀愛,魯迅的心,則長久地深埋在漆黑的孤獨裏。在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女師大風潮裏,許廣平是學生方麵的領頭人,魯迅則是老師方麵的代表,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他們從共同的奮鬥中,感覺到彼此才是真正的同路人。

那本堪稱魯許戀愛實錄的《兩地書》,現代人拿起來,乍一看,通常不解其意:沒什麼啊,寫的都是些絮絮叨叨的平常瑣事,而且作為情書集,這本書也未免有點太過於古板平淡--感情泛濫的年代,不少人似乎更習慣於為濃得化不開的情感表達擊掌(譬如徐誌摩陸小曼的《愛眉小劄》)。可是,當我們捧起《兩地書》,對著燈細看下去,書中的那一份欲說還休,也著實令人感動。

魯迅在《兩地書》序言裏說,這一本書,“在我們自己,一時是有意思的,但對於別人,卻並不如此。其中既沒死呀活呀的熱情,也沒有花呀月呀的佳句……”可正是在這種平淡而近自然的筆調裏,我們找到了一種節製之美:內心波瀾起伏,可嘴上卻是顧左右而言他。他們隻是著眼於看上去無關情愛的瑣事,但在這瑣事裏,我們感觸到了平涼外表下,原是有一顆火熱的心。

如果說,徐誌摩的戀愛,是開放型的,是滿城風雨才罷休的,他是戀愛天地裏的李太白,鬥酒百篇,情感波濤山呼海嘯,綿綿不絕;那麼魯迅的戀愛,則是內斂型的,是愛你在心口難開的,他是情感原野裏的杜子美,字裏行間,潛氣內轉,典故叢生。

《兩地書》裏的情愛密碼,生樸而又有趣,讀著它,像是偵探員捧著一篇雜亂的莫爾斯符號,看似蹊蹺無章法,細碎繚亂,可一旦把這些密碼破譯出來,串聯起來,則仿佛是用線,穿起了一盤珍珠,那情感的光華,足耀人眼。

《兩地書》裏的情愛密碼,又像是藏在紙麵以下的隱形字符,必須要顯影水才能看得清。在這些躲躲藏藏若隱若現的情感密碼裏,我們看得見魯迅猶豫,許廣平的果敢,看得見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相濡以沫,逐漸朝戀人的方向邁步。

他們最初的通信是在北京寫就的,時間是從1925年3月到7月。此時兩人都在北京,一個是老師,一個是未畢業的學生,兩人未嚐沒有機會見麵,但寫信的樂趣,就在於它的間接性,通過紙麵的文字表達自己,有些話更能說得出,不會覺得窘。

魯迅的文字是厲害,可是如果隻是麵對麵與許廣平交流,魯迅先生不知能否如此曉暢,這就好似我們時代裏的用手機發短信--有時候,電話裏說不出口的,短信幫了我們大忙,人的情感是有冷有熱的,文字本身卻無所謂冷熱,借文字傳達感情,可調控度很高。

魯許北京時期的通信,開始談的大多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尋常話,苦悶啊、學潮啊、人生啊、社會現狀啊,這些現在看起來未免有點悶,可在簡素的通信中,我們可以捕捉到魯許之間的好感,他們最起碼是有話說,有共同語言,而後,許廣平便開始給魯迅的《莽原》雜誌提建議,魯迅也開始幫許廣平改發文章,以文字相交的兩人,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