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張幼儀:後來,終於明白什麼叫愛(1)(1 / 1)

中學時代看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劉若英把張幼儀演得很悲,無辜的眼神,嘴角顫抖著哭出來,離婚真的使她發狂……因為始終忘不了這一幕,張幼儀的形象,就這麼在我心中定格下來。

從那以後,每看到有關張幼儀的材料,我總是留意,並且打心眼裏佩服這個女人肩膀上的擔當。

張幼儀1915年10月在浙江硤石與徐誌摩結婚。到1922年3月,兩人在德國柏林離婚,徐張走過的婚姻路,離整七年還差七個月。婚姻生活裏有所謂“七年之癢”,徐張的婚姻,也恰恰是中了“七”的符咒。

1931年,徐誌摩因飛機失事去世,隔年頭一號的《新月》雜誌上,刊載了一係列紀念徐誌摩的文章。其中胡適的一篇《追悼誌摩》中,曾引徐誌摩當年要求離婚的信:

“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問事矣。……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更奇崛的,是刊登在1922年11月6日和8日的《新浙江》報紙上的徐誌摩、張幼儀離婚通告。

這則通告,竟像是一篇辯論辭,它沒有對徐張離婚這件事,進行任何正麵說明,反而極力去論證反對離婚的父母之“異於尋常”,嚴厲指出家庭反對離婚的不合理性。實行離婚,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徐誌摩竟跑去大眾媒體上,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妄圖“笑解煩惱結”,天真到可笑。

這是典型才子式的不負責任。

當然,我們不懷疑,彼刻的徐誌摩,確是用真心去尋找真愛。但這種以愛的名義,造成的傷害,往往是令人不能承受的。他拍拍屁股謀求幸福去了,可他身後的女人呢,以何種心情、何種麵目對待未來人生?

所幸的是,張幼儀不是小腳,張幼儀讀過書,張幼儀家裏情況不錯,更難得的是,張幼儀還有站起來的勇氣。

徐誌摩與張幼儀實行離婚,固然是因為當時他的感情之門,隻向另外一個玲瓏的女子敞開,再沒空餘地方容下張幼儀。但事實上,在徐張結婚之初,兩家父母都對張幼儀表示滿意的時候,徐誌摩就嫌她土氣(這恐怕是導致離婚的某種遠因)。第一印象很重要,特別是像徐誌摩那樣唯美的西洋紳士,他所中意的美女,大致不出清麗雅致的範疇。

張幼儀到底土氣不土氣?

看她和徐誌摩的合照,她帶著大大的圓頂寬邊遮陽帽,自有一種誠懇老實式的端莊,說土氣有點過,她頂多隻能算老氣,但這大抵也是受生活環境影響所致,如果有機會,在時尚之都熏染幾年,我想她也會變得時髦。可徐誌摩等不到她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