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蔣碧微:雙城紀(3)(1 / 1)

愛之深,恨之切,蔣碧微又何嚐能忘記徐悲鴻。十八歲那年的出走,夜黑風高,溪水架小橋,她乘著黃包車,按照徐悲鴻的指示的路線,一路狂奔。海明威曾說,二十五歲的時候,能生活在巴黎,是幸運的。蔣碧微得到了這種幸運,巴黎生活雖苦,可到底成就了後來的蔣碧微。沒去巴黎之前,她是養在深閨的少女,去了巴黎之後,她性格中的果決才茁壯成長。後來的蔣碧微,誰敢說不是在第一段婚姻中培養出來的。隻可惜,徐悲鴻和蔣碧微對待愛情的方式不同。

1945年12月1日,徐悲鴻與蔣碧微在重慶沙坪壩,重慶大學教授宿舍裏,進行了隆重的簽字離婚儀式。夫妻一場,蔣碧微需要一個鄭重的儀式來為自己的婚姻正名(有離婚,必然有結婚,所以不是同居)。到場的人除了律師沈鈞儒外,還有不少朋友以及徐蔣的女兒麗麗。蔣碧微辦完手續,便搭車直駛重慶。在中國文藝社裏,她度過了勝利以後的第一個除夕,之後又去朋友家,打了一夜的牌。

在婚姻的那一霎,蔣碧微不會沒有傷痛吧,多少年的恩怨,在紙麵上一筆勾銷,可情感上千絲萬縷的聯係,又怎能是一紙合約就能清算。蔣碧微打了一夜的牌。這種太太式的發泄,也許正式她緩解傷痛的好辦法。可她到底沒有掉眼淚。從家庭走出來,走到大千世界裏去,蔣碧微已經逐漸懂得了男人的不可靠。戀愛可以談,生計還是應該自己籌劃。所以,在正式走進張道藩的世界之前,她謀求了價值不菲的籌碼,她已經為自己的下半輩子,做好了打算。

1949年5月26日,蔣碧微和張道藩在台北團聚,他們找到了渴望依舊的屬於他們的孤島寶島,可是,這樣一個孤島,真就是愛情的天堂嗎?張道藩法國原配素珊和孩子麗蓮住在高雄,蔣碧微則住在台北,一南一北遙遙相望,張道藩身夾其中,拉鋸戰在所難免。

可機巧之處就在於,張道藩與法國之妻的孩子張麗蓮,竟是蔣碧微姐姐所生,是蔣碧微安排把外甥女送給素珊撫養的。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解素珊膝下無子的孤苦?還是為了在道藩身邊安插一個永久的痕跡?不得而知。

1950年,素珊在高雄港務局工作的姐夫得到機會,轉職到澳大利亞東部的法屬新卡利多利亞島工作,素珊便同行去了卡島,一住就是十年。素珊的移居,在蔣碧微看來,是因為素珊的母親舍不得外孫女,素珊便也想同行。但不難揣測,素珊的離去,多少有點眼不見為淨的意思,她得不到丈夫的心,何苦還癡留台島。

1954年,張道藩當選台灣立法院長,風光無限,蔣碧微和她的愛人過了幾年神仙眷侶般的生活。可戀人們一旦走入夫妻生活,即便是身處如畫妙境,相處久了,便也就稀鬆平常。紅玫瑰轉白玫瑰,愛情在時光的流水中,漸漸打磨得沒了棱角。愛情到了頭,剩下的往往就是責任了。責任靠什麼來保證?靠婚姻嗎?至少張道藩是需要婚姻約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