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氏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產生的。孔孟總是強調,我們經曆過一段“人不知其父”的時代,但是,中國人又有“男女同姓,其生不繁”的性文化理念。這就是中國人姓氏起源的一個重要的來源。
“姓”,從“女”從“生”,意思有兩個,一是人部是由女性生育的,二是姓是從母親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類經曆過一段沒有明確的婚姻家庭製度的時期,即在父係社會產生之前,人都是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的,所以都一律跟母親的姓。如,我們的始祖黃帝姓“姬”,炎帝姓“薑”。而給人姓氏當時主要是一個氏族與別一個氏族區別,這就是偉大的“祖母”這樣一個在各民族都出現的文化原型。女子在這氏族中是具有神聖的地位的。她在年輕的時候可以是母親,當她老了的時候,她就是眾多子孫們的祖母。在一個以經驗為生的社會中,她便是先知。
同時,這樣一種區別不僅僅在於有一種秩序,同時還與性的存在有關。唐家健先生認為,“由於古代同姓不婚,所以娶妻必先知其姓。如果買妾而不知其姓,就要問卜。可見姓的最初作用是代表氏族並區別婚姻。”
父係社會的到來,可以說改變了這一傳統。可以大膽地想,女媧是一位先知,也是傳說中造人的神,並具有補天的本領。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她就是我們先祖中最後一位或母係社會中最有名望的“祖母”呢?而伏羲也即我們祖先中第一個從母係社會轉向父親社會的先知。傳說伏羲與女媧是兄妹。這一傳說尚不能證明,但可以說,他們兩人是中國人的始祖。他們的傳說其實也證明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文化與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正處於交融的時期。
如果說伏羲的出現代表著中國社會父係社會的誕生,那麼,黃帝的出現其實已經代表著以男性為中心的父係文化社會早已形成。黃帝時,父親的身份已經非常顯要了。他有25個兒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這14人共得到12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蕆、任、苟、僖、佶、儇、衣。自從父親開始演繹姓氏開始,姓就不再以母親的姓為主了,就開始了分化。
夏、商、周三代,姓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但這時候出現了“氏”。氏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國語·周語》載:“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享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由此可見,姓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所以說,那位叫野馬的博友大概是不知道中國姓氏的由來才想呼籲的,其突,他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更不知其三也。
姓氏製曾經成為禮教的幫凶
在獨生子女時代,子女跟誰的姓一直成為中國人家庭的一個重大矛盾。它一方麵是婦女爭取平等的表現,另一方麵仍然表現了古老的中國姓氏禮教的影響是深人人心的。
我姓徐,夫人姓張,有人就開玩笑地說,你們的子女就叫“徐張紳士”(虛張聲勢)。我的一位同事姓陳,她的夫人姓何,人們就開玩笑地說,他們的子女應該叫“成何體統”。雖然是玩笑,但其實是一種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和男女平等的文化在進行較量。但到底是我們的子女還是姓徐和姓陳了,也就是說,這仍然是一個男性為中心的文化社會。
然而這種爭論在中國古人那裏足不可思議的。
自從秦以來,姓和氏的區別越來越小。司馬遷作《史記》時,幹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這其實是一次融合。家譜是中國傳統家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標誌,它不僅顯示這一家族是從哪裏傳來,到現在是多少代,還簡單地記載了各代人中的一些優秀的人物和在禮孝等道德傳承方麵做出的貢獻,帶有濃厚的家教色彩。所謂“子不孝,父之過”,就是說的家教的意思。中國家譜是從帝王那兒開始的,但在司馬遷時還沒有見過真正的家譜。他的《史記》其實帶有濃厚的帝王和將相家譜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