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什麼是愛情(2)(1 / 3)

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前幾次性革命中人類是靠什麼樣的手段和道德來治理社會的,但第四次性革命以來的曆史卻曆曆在目。在這個時期,可以說人類靠製度將以前人類不同時期遺留下來的性關係都進行了演繹。君王靠強大的國家機器上演了原始社會群婚製的性關係,奴隸主也靠國家的製度和自己掌握的財富來實現自己的性欲望,而隻有生活在最低層的百姓才以一夫一妻製的形式實現著對偶婚的平等關係。同時,也以製度的形式將親情、愛情等關係確定下來。

從這一時期以來,兩性關係再也沒有了過去的自然關係,成了一種確定的法定關係。這便是文明社會中的兩性關係。很顯然,這帶來了社會的不公平。這是人性的不平等。為什麼一些人可以為所欲為,而另一些人卻要默守陳規?從性權利和性遺傳的角度來看,占有異性或與異性交往的多少仍然是人的欲望和弱點。在生命界,永遠都有弱勢群體。當我們在指責奴隸社會時,我們不要以為在原始社會中男女是平等的。之所以出現幾次性革命,主要原因是它有問題,即它阻礙著社會的向前行進,它必須要改變。是應運而生,決非自然而然。我們可以設想,在原始群婚製中,一個家庭中的性關係十分混亂時,家庭便不安寧了,家庭的秩序便沒有了,這便是第一次性革命。在血緣家庭中,兄妹可以通婚,但它仍然是不確定的,且兄妹通婚帶來“其子不繁”。為了擴大家族的力量,抵禦外侵,就必須和外族聯姻,這是社會化的需要。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認為兄妹不可以通婚,在這一經驗認識的基礎上,新的道德又產生了。在普那路亞家庭中,夫妻關係仍然是混亂的,兄弟之間、夫妻之間仍然矛盾重重,且子嗣不清。為了治理這種混亂的局麵,必須得有新關係出現。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實際上是人的愛情意識的覺醒。對偶婚的出現,是這一意識的實現,但是,它仍然存在巨大的問題。雖然它體現了一種平等,但由於兩性關係的不確定,社會仍然是混亂的,人倫關係混亂不堪。在這個時候,製度的產生便顯得極為重要。可以說,製度的產生也是應運而生。從總體上來說,奴隸製度下,兩性關係得到了初步的確立。

第五次性革命應該是一夫一妻製度的確立。如果說勞動的分工使男性成為社會的主體,而女性成為男性的附屬的話,那麼,宗教和早期哲學使得男人的精神地位得到了極端的確立。從那個時候起,男性為中心的文明社會使得女性始終是男性的附庸,甚至奴隸。表麵上看,一夫一妻製的確立有製度的原因,但實際上並非是從製度上,而是從男女平等的精神上確立的。它從根本上實現了愛情的多種可能性。

第六次性革命是歐洲文藝複興運動。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對兩性關係的再認識,打破了宗教禁錮下的禮教製度。自從有了文明以後,兩性關係便得到了基本的製度化的確立,但是,由於宗教的演繹和一些思想家的臆測,兩性關係蒙上了一層文明的塵垢。對性的認識走向極端,開始走向禁欲,人性之門將被關閉。可以說,它走向了極端。歐洲文藝複興運動是對這一極端的有力回撥。它不但將性從宗教的蒙敝下拯救了出來,還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愛情,即平等,博愛、自由下的男女平等觀念。雖然西方的一夫一妻製早在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帝政時代就已經確立為“神聖婚姻”,但那時還有自由離婚製度和公然納妾的習俗存在。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成果之一,便使這一神聖的婚姻製度得以真正實現。1545年至1563年,在意大利特蘭特召開的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會議上,一夫一妻製婚姻法正式實行。一夫一妻製是基督教的婚姻法。基督教國家都實行這一製度。後來,除少數信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外,基本上都實行一夫一妻製。

第七次性革命是愛情的分離。雖然關於愛情的論述可以上溯到柏拉圖時代,甚至更早可以上溯到希臘悲劇時代,但愛情真正成為一股浪潮則是近代的事。現代愛情的理論開創者應該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對愛情的定義奠定了現代愛情的誕生。

第八次性革命便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那場聲勢浩大的發端於歐美地區的“性革命”。這次性革命與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性革命與曆史上的前幾次性革命不同,它並非是從兩性關係的製度出發,而是從兩性關係的內在精神出發,在性關係下廓清了愛情的麵容。這次性革命的成果有四:一是解放了性本身,使人們從性文化曆史的角度重新去認識人自身和兩性關係;二是誕生了性學,使人們重新認識性本身;三是誕生了性科學,使人們的性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發和保護;四是崇尚愛情,使愛情的內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豐富了性的內容。如果說歐洲文藝複興運動開啟了現代意義上的愛情之門的話,發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性革命”則是對愛情的極端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