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愛情的心理因素
性愛是產生愛情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礎,是性愛和非性愛的本質區別所在。那麼,愛情的心理基礎是什麼呢?
事實上,前麵我們說的基本都是心理基礎和發展趨向。柏拉圖在這方麵的論述應該是最早的也是最充分的。他說:
“要是能有別的什麼方法,使一個國家或軍隊都由戀人組成,他們無疑會成為自己城市最好的統治者。他們將杜絕一切恥辱,為了榮譽你爭我趕。當他們並肩作戰的時候,盡管為數甚寡,卻能征服整個世界。因為一個人寧可讓整個人類看到自己的醜惡,也不願在自己所愛的人麵前怯懦地臨陣脫逃或是放下手中的武器。他寧願死一千次也不願這樣。誰又會在危險的時候丟下自己所愛的人或讓他失望呢?在這樣的時刻,懦夫會變成勇往直前的英雄,而凡夫俗子也會毫不遜色於真正的鬥士,愛將會激起他們的勇氣。”
在柏拉圖這裏,善的精神是愛情的真正原因與動力。除了善之外,美也是產生愛情的基本原因之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個人在沒有性能力之前或失去性能力之後,對美的人還是有一種本能的愛慕。美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但是,前人的好惡影響了後人對美的接受。
當善與美從內心影響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的愛情必將是高尚的、動人的,而它也是愛情產生的真正原因。由於從根本上建立了寬容、愛、忠誠、犧牲、無私等善的理念,所以戀人之間就會產生平等、忠誠、友愛、和諧等道德。
(三)愛情的社會因素
前麵已經講過,道德是社會化的結果,愛情也是。古代的愛情與今天的愛情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因素還是不變的。這裏所談的愛情與婚姻相似。
一是生理互補性
中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對此有了哲學上的總結,即陰陽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世界是由陰陽互動而形成的。人類的繁衍也是由男女結合而形成的。所以,生理的因素是一種根本因素。曆史上,男女之間的關係的每一次革命,都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變化、文化的變化。如在母係氏族時代,男性屬於一種從屬地位,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很高,愛情的權利大多都向女性傾斜,而在父係社會,也就是現在的以男性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裏,男性往往屬於主動地位,愛情的權利也多傾向於男性。在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裏,這種關係又將得到調整。
智力差異。大體上說,在兒童中做的智力測驗表現出,在分數上往往女性優於男性;但到青春期所作的智力測驗表現,常呈現男優於女的趨勢;許多智商極高的女性兒童,長大成人以後在各方麵的表現,都比原來智力同等的男性低。這是為什麼?一句話,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現在這個以男性文化為中心的社會裏,女性在各個方麵都會受到限製,如成長期的女孩子要受到父母這樣那樣的要求,特別是封建禮教延續下來的所謂的美德,要求女孩子不要像男孩子那樣調皮,要文靜等等,這樣就會影響女孩子的性格和智力發育,相反,男孩子在各種環境中都被激勵,被要求成為強者,所以他們有一種內趨力,這使他們比同齡女孩子要成長得快。
能力差異。女性在語文及記憶能力方麵優於男性,而男性在數學、抽象思維及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方麵優於女性;女性在速度知覺和操作的正確性上優於男性;而男性在空間知覺及機械能力上優於女性;就平均而言,女性在藝術音樂上的能力較強,而男性在政治活動和科學能力方麵較強。這些差異一方麵是來自生理本身的,但更多的則來自於社會因素。
人格差異。女性傾向於“情感社會”,所以以家為重,尋求一種穩定,男性則傾向於“工作成就”,要承擔家庭義務和社會責任,所以要向家庭以外尋求發展;女性的“從眾性”大於男性;男性的攻擊性強於女性;女性在情緒反應上較男性敏感。女性情感重於理智。這些也是長期的文化訓練而形成的。
二是性格上的相似性或互補性
“相似性對友誼模式的影響是廣泛而重大的。在友誼、婚姻,甚至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中,人們都強烈地傾向喜歡那些和他們相似的人。”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弗裏德曼在《社會心理學》中講的一段話。有共同的誌趣和愛好,不但容易贏得對方的支持和共鳴,增加接觸興趣,還可以相互理解。相似性提示了人類追求和諧的內在本質。在這種相似裏,可以認識自我,也可以認識世界,並可以創造一個兩人世界。相似性使戀者雙方能過上一種內在的生活,而這是人類獲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在人類中間,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一直過著一種外在的生活。他們的家庭、婚姻中間缺乏溝通、了解,所以一直很孤獨。他們被外在的利益誘惑、左右,所以家庭中沒有溫情,友情和愛情便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他們對人類生活的本質缺乏根本的體驗與認識。這類人的生活基本是虛無的,缺乏穩定的價值觀,生活也基本是灰色。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大概揭示的就是人類的這種孤獨感和虛無感。相反,那些有過內心的深刻交流,達到過和諧的人們,無論友情還是愛情,都被他們永遠銘記。但是,由於生存的壓迫和人的被異化,內在的生活顯得異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宗教是一種好的橋梁,她使人們有了共同的信仰、道德和生活,使人們過上了一種內在的和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