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性則體現了人類必須靠不斷的認識與追求才能達到和諧、穩定、忠誠、自由的精神境界。互補性使人發現了世界的廣闊無垠,使人可能產生寬容,犧牲的品質,從而達到穩定的情感境界。這與中國古老的陰陽互補的哲學觀是一致的。
相似性與互補性相比,前者容易形成一個自成一體的二人世界,但很可能會與整個社會對立;後者可能會有一定的磨合期,但一旦形成穩定的世界後,他們與整個社會也是和諧的。從幸福與自由的角度來看,二者並無優劣差異,隻是因人不同而已。
七、愛情的境界
什麼樣的愛情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愛情在人的一生中隻有一次嗎?顯然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有愛情,對愛情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認為,愛情是青春的專利,顯然也是錯誤的。歌德和梁實秋到晚年還能談情說愛,就是明證。那麼,愛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自從愛與性分離後,愛可以提前進行。一旦有了性的區別,就可能會有愛情。比如,納博可夫的《洛麗塔》就是寫的這種愛情。亨伯特愛上了即將作為自己繼女的12歲的洛麗塔。洛麗塔的母親發現了亨伯特的日記,精神崩潰。她不能相信自己嫁的這個沉穩的大學教授,竟然愛的是自己12歲的女兒。愛是可以單獨進行的,正如柏拉圖說的那樣。而性也可以單獨進行,就像妓女從事的事業一樣。
愛情是有記憶的。很多人認為初戀是真正的愛情,如尼采。為什麼?因為他記憶得深刻,在那段愛情中,他參與了自己的創造、情感,想象,創造了一個理想化的愛情。這是崇高的愛情,但也是一種病態的愛情。
愛情的層次體現在人的修養和覺悟中。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世界觀與情愛觀,便會有什麼樣的愛情觀,因此,要簡單地定義什麼是愛情簡直是荒謬。但愛情有一個層次上的基本規律。最低層次的愛情是建立在性愛上的,既有可能是因為性將他們聯係在一起,才產生情愛,他們也可能會因為性愛的不和諧而分崩離析,還可能會因為現實中的某些原因而背棄對方。這種愛情是不穩定的,因此也就容易出現問題。中等層次的愛情是建立在一種性格、現實、理想互補之上的,這種愛情將有可能長久地存在下去,它是穩固的、永恒的。這種愛情與婚姻互為表裏,深刻地體現了一種永恒的理念,甚至暗合了造物者的規律。最高層次的愛情是建立在覺悟之後的信仰之上的,但也有兩種,一種是與性無關的,一種是與性相關的,又超越了性愛。前一種愛是柏位圖式的,是純精神的愛,是尼采式的愛,因為它深刻地體現了人類的精神而顯得高貴,它使人偉大、高尚,但同時因為它的病態而使這種愛可能產生命運中的悲劇。這是我不提倡和批評的原因。後一種愛便太神奇了。它是那些擁有偉大的心靈、高尚的修養和堅定的信仰的人所擁有的,它具有完滿的道德,但它又與人性不悖。這種愛往往不是青年時期所擁有的,而可能會在成年甚至晚年後才獲得。獲得這種愛的人往往在精神上是自足的,他洞悉人性的弱點和感情的規律以及真理的分寸。所謂“好色而不淫”就是明證。它顯示了一種道德的奇跡,即可以欣賞造物者的美,但並不去占有。
在最低層次的愛中,強調了一種人性,卻忽視了道德。實際上是他們不能擁有道德。道德並非人人部可以擁有。強製的道德並非道德,而是一種圍牆。覺悟的道德才是道德。中等層次的愛擁有生活的理想,擁有穩定的現實,情愛也顯得自足,但他們充滿了懷疑,因此可能會厭倦,他們是順水行舟,一旦有暗礁,他們的愛情之舟就可能會失衡,可能會破裂口他們強調了人性,也重視道德,但他們彼此之間的,心可能會有距離。而最高層次的愛是一種宗教之愛。它將性與愛、現實與理想、無常與永恒、此生與來世永遠地合二為一。他們也許物質貧乏,但他們內心豐盈;他們也許遭遇不幸,但他們永不分離;他們也許天地玄隔,但他們心心相印。這就是覺悟者的愛。
覺悟者的愛還是寬容的、不會強求的。他知道人性的弱點,所以他會以寬恕的心來愛對方的缺點以及罪惡,而他同時是智慧的,會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時時要求自己,向著真,向著善,向著美。於是他完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愛情有時其實是個人的。
為什麼人們會對婚姻那樣害怕呢?是因為人們不會愛。是的,愛是需要學習的,因為愛是有層次的,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愛的能力和道德的能力,才能通向愛的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