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種愛單獨存在的並不是很多,往往是第一種與第三種或第二種與第三種交互在一起,或有時二種愛同時進發。在人的不同階段,三種力量會交替出現。青少年時期,主觀的美常常會占上風,人往往對愛情產生幻想,對愛情的企圖也是極端的,自然受傷害也是最大的。更多的時候,道德之愛會浮現,這是人們擇偶的最重要的因素。有擇偶心態的人常常會在愛的麵前猶豫不定,因為每個人總是有道德上的或是美學上或是非理性方麵的缺失。但其實,更多的人是在命運中隨緣定奪的,在這個時候,非理性的愛欲可能會占上風。比如,有很多女子在糊裏糊塗中與某男子發生性關係,結果也就嫁給了他。這便是愛欲決定的。
我們往往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邊是美,一邊是道德,同時麵前又站著非理性的欲望。我的很多朋友都麵臨過這樣的難題,在這個時候,他們也征求過我的意見。在他們的意識中,有兩種力量在做鬥爭,一個女子代表了美與非理性欲望的結合,另一個女子代表了道德之美。他在內心深處是喜歡前者的,但是,他知道前者會給他帶來災難,或者前者讓他無法捉摸,讓他有一種隱隱中的恐懼。後者則是他想要的生活,是的,是一種作為人類的生活。那便是道德,是幸福,是穩定,還有永恒。
在今天,有一種愛情觀是極為可怕的,那就是激情。實際上就是美與非理性愛欲結合的愛。人們讚美這種愛情,而詬病神聖的道德之愛。人們把永恒的生活說成是無聊的缺乏激情的生活,何也?信仰的喪失,使道德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但我相信,他們終究一無所獲。所以他們常常感歎,還是古代社會好,娶幾個老婆,把美與道德兩種愛都可以娶回家,沒有遺憾。他們最終會選擇哪一個是靠他身上的幾種愛的力量的強弱和對自身的信心來決定的。
很多人在人生的強盛時期往往不在乎道德之愛,他更側重的是對美的占有,但是,他會慢慢地發現,道德之愛是人性中最美的愛。同時,他的強盛時期在慢慢地過去,內心中的理性開始左右他的身心,道德也慢慢地從人性的大海裏浮現了出來。在這個時候,他收起了放浪,開始過一種平靜的幸福生活。整整一本《簡·愛》無非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羅徹斯特的前半生是放浪的半生,他為自己找的借口便是沒有愛情。實際上,他是獲得了愛情,隻不過那些愛情都是些虛幻的美之愛與非理性的欲望之愛。它們最終都會識破真相。所以,羅徹斯特等待的愛情是一種人類的道德之愛,即人性之美。恰好簡·愛擁有這樣的道德:外貌的樸素、性格的堅強,道德的充沛以及賢良、大方等很多女性的品質。他愛上了簡·愛。作為簡·愛,因為生而平常,所以他品嚐過美的虛幻,也深知欲望之愛的惡性,他幻想著一種神聖的道德之愛。這種愛是在羅徹斯特經曆了莫大的痛苦後才確立的。
柏拉圖的愛沒有非理性的欲望之愛,是第一種美之愛與第二種道德之愛的結合體。他不喜歡非理性的東西。他的愛更多的地參與了一種創造的能力,即對道德與信仰的感知。但是,由於缺乏非理性的欲望之愛,它被人們嘲笑,它不是人性化的愛情,而是一種禁欲主義的神性之愛。但它對人來說,是不完美的愛。
真正完美的世俗愛情,是三種愛的結合,但至於道德的神聖。
浮土德一生愛過兩個女人,一個是傳說中的美女海倫,是美的象征,另一個是牧師的女兒瑪幹淚,是道德與美的完美結合。為什麼浮土德最終喜歡的是瑪幹淚?原因也在於完美,當然更多地在於對上帝的愛,即道德與精神之愛。
但丁在《神曲》裏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愛,即道德之愛。在他看來,最高的道德之愛便是對上帝的信仰。
第32講:什麼樣的愛情適合於婚姻
這是我在課堂上給大學生們提出的一個討論命題。
其實這個命題本身是反人性的。愛情是人類兩性生活中的最高形式,是人性中最富理想與終極價值的生活,但婚姻因為其世俗的一麵而成為社會化的產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社會屬性的派生者。無論哪一種婚姻,都不能完全保存和發揚人性。婚姻必將是人性的改造者。雖然一夫一妻製是目前人類最美好最平等的婚姻,但它又以通奸和淫亂為伴。應該說,我們仍然在尋找真正適合於人類的婚姻形式。人們常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但婚姻光有愛情就可以嗎?
也許在過去漫長的曆史中,婚姻在不由自己做主的時候,很多婚姻可以沒有愛情,但隻要有性就可以了。在那種婚姻中,生育是最崇高的形式。在自由時代,愛情成了兩性關係的終極目標,生育退後了,於是,婚姻的基礎發生了質變。但也就在這樣一個時代,愛情成了泛濫品。今天的大學生正遭受著這樣一種痛苦。
很多人都曾向我谘詢同樣一個問題:他們喜歡好幾個人,但不知道跟哪一個結婚?也有很多人問過我另一個問題:談戀愛很容易,但要結婚很難。
他們的問題被我總結為一句話:究竟什麼樣的愛情適合於婚姻?或者也可以這樣來說,戀愛戀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結婚?這也許是今天的青年(愛情很多)遇到的共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