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個深刻思考過這世界本質問題的人,都會在本質麵前沉默。如同愛因斯坦所說,世界的本質是無法訴說的,是不可知的。這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最科學的態度。這也就是我們無法回答“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當然,蹩腳的生物科學家會解釋是由於溫度、陽光、色素、基因等一係列原因導致的,但它無法來解釋一個渾然一體的現象,即為什麼會在這一係列原因下會如此。人類的問題會綿延不斷。在本質的問題麵前,從前的一切問題不複存在,隻留下那一個浩大的惟一的問題:誰創造了這個世界?
與此相同,我們隻能回答“愛情三元素”中的一個元素,即社會化形成的道德元素。有關與生俱來的美與欲,則是唯以知曉的。
在普通人看來,愛情中最美的東西並非道德,而是與生俱來的美與欲。今天,這種理論非常流行。道德在人們心中成了惡魔。我在那篇文章裏也講過,今天的美與欲實際上已經不是人類原初的了,而是仍然被道德改造了的美與欲,已經打上了時代的特色。
比如美,唐時人們喜歡肥美型的女人(當然,並非越胖越好,也還是有界限的,據有些學者考證,那時人們喜歡的肥美其實就是今天人們說的性感,即具有豐胸,肥臀、圓臉、細腰型的女人),而宋時人們則喜歡瘦弱型的女子,到了明清時,男人眼中的美已經變成了小腳。
賈寶玉喜歡的美人實際上就是宋明理學和佛道結合起來的一個病態女子,她具有天生的疾病,使男權思想極盛的男子最喜歡的瘦弱型特點;她具有纖弱的身子,沒有強盛的欲望,這是宋明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欲”的最好寫照;她對禮教敢於批判,這是道家的“真”與一貫的對儒家的批判態度;她沒有被性“汙染”,“質本潔來還潔去”,還喜愛自然,喜歡葬花,她的死亡也導致賈寶玉落入空門,這又是佛與道的“真”、“空”思想與禁欲觀念的最終解釋。
而這一切,不僅集結在林黛玉身上,也同樣集結在賈寶玉身上,變成一種渾然一體的美。他們實則是一個人。所以他們會有一見傾心的感覺。
如果大家同意我的分析,那麼,也就得同意我的一個關於愛的觀點:每一個人,無論他多麼單純的愛,都是來自天性中的美和欲,與後天所得的道德之愛混在一起的。當我們麵對的美超過道德時,美就俘虜了我們;當我們麵對的是完美的道德時,我們同樣會為此傾倒;而當我們麵對無力抗拒的欲望時,道德便會崩潰,而先前所持的美的幻境將消失,代之而興起的便是另一種美——這種有關美的新陳代謝,在人的一生中是有明顯分別的。當我們的青少年時期,道德與純自然的美往往使我們失明,而當我們走成壯年,欲望更多地參與到美與道德中來,於是,在這個時候,性的吸引力會成為成年人最重要的美學原則。所以,在少年時,男人喜歡的往往是外表美麗且有些瘦弱的女人,而到成年時,則往往會喜歡那些美麗且性感的女人。而到了晚年時,美與欲漸漸成為次要的元素,道德的特征將成為老年人的美學原則。
在“一見傾心”和“一見鍾情”的愛情現象中,我要特別談談“非理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對於那些對愛缺乏真正了解的男女來說,“非理性因素”往往會成為他們愛情的催化劑。弗洛伊德的《愛情心理學》中所說的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和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恰恰指的就是能夠“一見鍾情”的異性。在那些異性身上,“非理性因素”是重要的吸引力。試想想,如果一個道德完滿的女人站在人群中,即使她再怎麼漂亮,也不會引起人們的愛情,隻會激發起人們的尊重。這就是道德的力量。但對於普通人的愛情來說,這卻是大熬風景的。道德把美與欲征服了,同樣也熄滅了所有人的愛的火焰,包括她自己的。相反,如果一個道德並不完善的漂亮女人,她會有很多的缺點,身上有一股非理性的火焰在燃燒,那麼,她一定會成為男人愛慕和追逐的對象,也一定會成為大眾的情人。她們的閃光點恰恰絕非道德的力量,而是非理性的內心。
同樣,男人也如此。在《金瓶梅》中,西門慶是一位女人一見鍾情的極品男人。他恰恰缺乏的是道德的力量。西門慶的失敗也在於此。
如此說來,人們對道德之愛就會漠不關心?道德的美目就不會傾心相對?
非也。道德是人一生下來就在後天培養的內心,是內化在人所有的思想、感情與行動中的內因。一見鍾情後我們為什麼會痛苦?是道德在痛苦(因為它與道德發生衝突),是欲望之愛在痛苦(因為得不到)。人們會在一生中對美“一見傾心”,即所謂的好色,這是人生的常態。它無可厚非。但是,人們在生活中漸漸地認識到,天生的美是無法永恒的,它是稍縱即逝的幻境,隻有道德之美,這人性的光焰,才能照亮人的一生,並賦予人永恒。這是道德真正的力量。
所以,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始終有一種渴求,尋找道德的同路人。如果這一個人同時具有天生的美,那將是完美的,如果這種天生的美不能滿足,那麼,道德之愛便常常會遊離,痛苦也會常常掠上心頭,直到我們徹底地對本質有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