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課堂上曾經問過大學生:你們對“一見鍾情”如何判斷?
使我驚訝的是,大部分同學對此抱著批判的態度,他們說,“一見鍾情”說透了就是一種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很快會消失的,所以,應該警惕。有一些同學對它保持中立的態度。隻有極少數的人非常相信“一見鍾情”,也渴望得到這樣的愛。
我的總結也許令他們驚訝。我說,我讚成神聖的完美的道德之愛,但是,我同樣也不否定可能會成為痛苦的“一見鍾情”。對於大眾來說,很難得到真正的道德之愛,因為大眾不會把那種愛稱為愛情,同樣,大眾也不可能達到道德的聖境。大眾所經曆的往往是“一見鍾情”的痛苦曆程和不完善的道德婚姻。前者使他們曆盡愛情的歡樂與痛苦,最後走向愛情的終點,而後者使他們經曆另一場沒有終點的愛情,然而往往由於缺乏“美”的誘惑與“非理性的欲望之愛”的調解,這場愛情剛剛開始就結束了。有很多人直到晚年才重新相愛,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終於走到了道德的大道上,從此相伴走向黑暗。
那些沒有經曆“一見鍾情”式的愛情的人,極有可能會在婚姻中紅杏出牆,因為他們的非理性因素始終沒有得到滿足,它們始終被囚禁在道德的牢籠裏,但凡有一天被誘出,則不可抗拒,相反,那些在婚前經曆過“一見鍾情”後的歡樂與痛苦的人,往往更在意道德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結婚時會找道德完美的異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我讚成人們多談幾次戀愛,尤其要經曆那些真正的美之愛,之後,他們有會走向道德之愛,才能走向神聖的婚姻,即永恒的愛裏。
第34講:戀愛與愛情是一回事嗎
這本來是一回事,但現在它不是一回事了。早在2004年5月份討論我的《生於1980》這部小說時,就有一個女大學生對大家說:“我們80年代人是幸運的,但也是極為不幸的。我們有了談戀愛的權利,但同時也失去了愛情。”
當時大家很詫異,她說:“比如我吧,我現在已經談了好幾個男朋友,現在仍然在談,但我不知道我們之間有沒有愛情。”
我相信她是真誠的。同樣,有一位香港的男大學生曾經向我谘詢過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讀大二第一學期,從大學開始,我已經換了五個女朋友。我的條件很好,我的女友也很漂亮,但是,我每次和一個女友發生性關係後,我就不再愛她了,然後去尋找新的女友。老師,我是不是有病了?
他們是真的害怕了。他們是不是有病了呢?我對那位男生的回答非常肯定:是的,你得了一種花心病,你的病在於你的道德的先天缺失。
他不理解我的話,我便給他解釋。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你經曆的痛苦與磨難是很少的,你也很少去思考過道德的問題,而你想要的東西都是信手得來。家庭的優越帶來的是你心靈上的平庸。是的,是平庸使你的內心從來不起波瀾,所以你沒有自我對話的習慣。這種成長史隻能養成你欲望的極度膨脹和喜新厭舊的性情。你將成為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求之不得的生活,但你卻感到了痛苦與迷茫。這是你的生命意識驚醒了。這陣痛對於你來說來得雖然太遲,但總算來了。祝賀你,你的心靈開始向你靠近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過去你的心靈沒有跟你在一起?是的,過去是一種無意識的生活,那種生活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行屍走肉,因為你從來沒有擁有過自我。你擁有的不過是你的欲望而已,那些喜悅,那些愛,都隻是一種欲望滿足之後的自然感受而已。隻有你親身體會到這喜悅與愛是你必須的,是你深思熟慮後想要的,你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與愛,你才會珍惜,珍惜才會產生道德。道德是愛的圍牆,你沒有圍牆。也就是說,你根本還不懂得愛。
他非常詫異,反問我:我怎麼會不懂得愛,我明明愛著。
我笑道:那不是真正的愛,那隻是一種滿足的習慣。這就是你為什麼從來都沒有獲得過愛情的原因。
他更詫異:我明明已經談過好幾個女朋友了,都跟他們發生了關係。
我說:有些人一生與無數的女人發生過關係,但他可能始終沒有獲得過愛情,比如那些皇帝;有些人一生可能隻談過一次戀愛,就獲得了一生的愛情,如梁祝。愛情與戀愛的次數和發生性關係是無關的。
他似乎理解了一些。我們的談話很艱難。我始終想引導他走入內心,而他根本就不知道怎樣走入內心。我曾經對我的學生們講文學時說,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過的都是外部生活,即所謂的物質生活,而隻有少數人過著內心生活,即精神生活。如果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衡量,絕大多數的人才是正常的,而少數人是不幸的。這種方法是荒謬的,隻可惜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在用。一個人隻有走入內心,才有可能獲得真諦。這個大學生的問題就在於,他的富裕的家庭造就的是他一直都過著一種外部的繁華覆蓋的華麗生活,他沒有學會過一種內心生活,所以他對道德一無所知,對內心視若無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