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什麼是愛情(7)(1 / 3)

很多學生問,是該多談戀愛,還是少談戀愛?我說,可以多談一些,但不可泛濫。為什麼要多談戀愛呢?我曾經跟劉達臨教授探討過這個問題。他的意見跟我的一樣。我們認為,戀愛的結果應該是婚姻。也就是說,多談幾次戀愛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伴侶,為了更好地處理好婚後的感情問題。其實這種說法我後來覺得也是比較牽強,雖然它完全符合於人性。

我們其實是提出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愛情最適合於婚姻?婚姻是一種生活,是現實生活、感情生活和理想生活的綜合生活,而愛情是簡單的,大部分時候是與現實生活對立的。這是人類的悲劇。因此,愛情與婚姻常常是敵人。愛情成了一種精神生活,婚姻卻成了一種世俗的現實生活。但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同時又是社會的,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時過著幾種生活。愛情成為婚姻的基礎也就有由而確立。

我曾經問過很多學生關於愛情與婚姻的認識,讓我驚訝的是,有很多女同學說,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是不可混同的。他們的意思是婚姻生活中可以沒有愛情,而愛情也不一定就發展為婚姻。這種思想太可怕了。它消解了我們對愛情與婚姻的崇高意義。其實,婚姻是給我們的愛情提供了一種永恒的可能。這是人對永恒渴望的一個表現。但她們太實際了,對物質生活的迷戀和對婚姻生活的絕對世俗的認識,是一場錯誤。

問題是,80後一代幾乎要過上這樣一種生活了。他們從中學時期就開始了漫長的戀愛史,對愛情的疲倦有可能導致他們對愛的幻滅,從而進入一種缺乏熱情的婚姻生活。現在流行的單身家庭和丁克家庭其實就是表現之一。丁克家庭貌似是愛情的守望者,其實是婚姻的絕對恐懼者。他們對婚姻沒有信心,對愛情也沒有信心。

20歲左右的青年常常問我,到這個年齡了還沒有談過戀愛,是不是他們有問題了?這就告訴我們,這一代人的感情生活比前幾代人提前了好幾年,幾乎與他們的身體一起在成長。應該說,這是更為人性的感情,但是,我們仍然存在很多憂慮,因為依我們前代人的生活,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是沒有能力為感情負責的。問題是,貞潔觀已經在愛情與婚姻中沒有意義了,何來責任呢?因此,我認為,應該重新認識他們,重新認識人類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性道德。

有關愛情,在這個時代有一個神話必須要打破。這就是“一個人一生中隻有一次真正的愛情”的神話。它害了很多人,使很多青年走上了絕路。這個神話來自於文學作品和一個神話故事。說的是有關荊棘鳥的故事。傳說中,荊棘鳥在一生中隻愛一次,並為這次愛滴血而死。這個悲劇而淒美的故事幾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新浪網的谘詢中,有很多學生都問我一個問題:一個人一生中真的隻能愛一次嗎?我便一次又一次地痛斥這個觀點。必須要打破它,否則很多青年很可能會因此而喪命。

還有一個神話也必須打破,那就是愛情至上主義。在風行幾個時代的奧斯卡電影《畢業生》中,我們看到一個事實,愛情淩駕於親情、友情之上,可以不顧一切地傷害它們。在那個電影中,男主人公既和他女友有性愛關係,又和女友的母親有性愛關係。在親情與愛情發生衝突的時候,美國人是如何處理這一關係的呢?它隻是讓他們中間有一個懺悔期,然後就讓愛情戰勝親情。《畢業生》正是美國“性革命”時期的產物,也是美國人愛情至上主義風行的產物。在我們這樣一個注重家庭親情觀念的國度裏,它絕對是一個怪物。不知道美國人到現在有沒有進行反思,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是無法認可這個故事的。它是一種誤導,是一個虛假的謊言。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愛情至上主義在中國青年中十分風行。我們從很多流行的影視劇中就可以看到。為了愛情,人們可以不顧一切地做任何事。在愛情麵前,我們可以原諒任何錯誤。這是一種時代的疾病。

第38講:80後的性愛觀

筆者曾在拙作《生於1980》後進行過一次“關於80後一代問題”的調查,在針對“有人說,性解放,是80後一代一個明顯的標誌,但這代人隻剩下感官的愉悅了,你認為呢?”這個問題時,10%左右的人堅決表示反對,但剩下90%的人都承認,在他們這代人中,這是一種趨勢。有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我寧願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又不得不承認這是相當真實的現狀,社會的發展使當代青年,包括大學生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性’已不是一個保守的話題,性愛對大學生來說也不再新鮮,然而隻追求感官的刺激是墮落的。”另一個大學生這樣寫道:“由於這代人多是獨生子女,大部分在比較養尊處優的環境中長大,不掩飾自己個性的張揚,對傳統的東西有一種反叛心理,包括性道德觀念,但也不能完全說僅僅是為了感官的愉悅,這代入也講愛,但愛有盲目性,而且不相信什麼愛的永恒之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