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全美國的巴爾的摩事件(6)(1 / 1)

萬眾矚目的當然是巴爾的摩的作證。不出所料,聽證會變成了巴爾的摩和丁格爾兩人針鋒相對的攻擊。巴爾的摩表示,科學家們很擔心這一聽證會對美國科學產生不良影響,許多人不知道丁格爾想要幹什麼。更讓巴爾的摩不滿的是丁格爾的調查方式,他認為是典型的先定罪再找證據。巴爾的摩拒絕對刑偵專家出示的結果做出評價,因為他沒有見到詳細材料。但是丁格爾認為他抓住了巴爾的摩的把柄。他念了巴爾的摩在1986年9月9日寫給負責麻省理工學院的調查的埃森的一封機密信件。在信中,巴爾的摩承認伊馬尼希-卡裏造假:“很明顯,證據表明BET-I抗體的效果並非像論文所描述的那樣。特蕾莎(伊馬尼希-卡裏)對你說她一直就知道這一點,這很顯然在承認有罪。大衛?韋弗和我都不知道血清有問題或有不確定性。我不明白,為什麼特蕾莎會選擇使用這些數據並誤導我們兩人和那些讀這篇論文的人。”在聽證會上,巴爾的摩解釋說,由於伊馬尼希-卡裏的英語表達能力很差,埃森誤會了她的意思,巴爾的摩是居於錯誤的信息寫的這封信的,他為此道歉。

到丁格爾做最後總結時,巴爾的摩忍不住憤怒地打斷他的話,兩人又你一言我一語吵了起來。一些人認為巴爾的摩滅了丁格爾的威風,非常精彩,另一些人則認為巴爾的摩是在蠻幹。巴爾的摩那封機密信件對他很不利,而刑偵證據似乎已很確鑿地證明了伊馬尼希-卡裏造假。巴爾的摩為了替伊馬尼希-卡裏辯護,宣稱隻要不拿去發表,科學家可以隨便在實驗記錄本上改動原始數據,這更讓許多科學家齒冷:保證原始數據的真實準確,是科學研究的一項規範。

伊馬尼希-卡裏也在這次聽證會上作證。她承認自己對待實驗記錄很馬虎,但是認為自己不至於傻到去造假。對此她有一番煽情的表白:“如果我偽造數據,那將會誤導科學家,浪費他們寶貴的資源,妨礙他們去努力征服導致我的姐姐死亡並威脅著我的疾病。”然而,煽情表演隻會給許多科學家留下更糟糕的印象。哈佛大學教授、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瓦爾特?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本是巴爾的摩的朋友,但是正是在聽了伊馬尼希-卡裏的這番表白後,改變立場,懷疑她很可能造假。另一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拉斯克醫學研究獎獲得者馬克?普塔什尼(Mark

Ptashne)原先一直在為巴爾的摩辯護,現在也認為巴爾的摩在掩蓋真相。他們和幾名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組成一個小組,與歐圖爾麵談,分析《細胞》論文,認定伊馬尼希-卡裏造假。但更讓他們不滿的是巴爾的摩的所作所為。雖然巴爾的摩本人沒有造假,但是他試圖利用其地位和影響力來阻撓對案件的調查的做法,讓這些地位和影響力並不亞於他的著名科學家們無法容忍。用吉爾伯特的話說,“這個案件更多地是關於正確行為的觀念,而不隻是造假。”此後吉爾伯特通過寫公開信、作證、接受采訪,公開地譴責巴爾的摩,如此持續了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