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的意思是:安陵君也是楚共王的男寵,有人提醒他,色衰會愛弛,應該向王表態,連死也跟隨他,就能長期得到君王的信任與寵愛。他找了一個機會向楚王講了,楚王深為感動,封他為安陵君。
後世阮籍作《詠懷詩》,盛讚安陵與龍陽:
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輝光。悅懌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盻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衣裳。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漢書·佞幸傳》還載一“餘桃斷袖”的故事:
“董賢,字聖卿,雲陽人也。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悅其儀貌,寵愛日甚,出則參乘,入禦左右,常與上臥起。嚐晝寢,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
這些故事都說明在我國古代就有同性戀的風氣,而且被藝術家還傳為美談。
到了漢代,每個皇帝幾乎都有一個至幾個美男作為**對象,並且記入正史,史家殊不為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風氣就傳至民間,一般富家都以蓄養孌童樂伎作為“財富”的象征。唐朝時,男風的盛行可以在唐小說裏看出來。到了明朝後期,同性戀在社會上已經很普遍了。那些俊美的書童,實際上,多半就是主人的性伴侶。
清代有專為同性戀者設立的相公堂子。據說,相公其實叫“像姑”,意思是像姑娘吧。《弁而釵》裏的李又仙,為救父賣身到像姑堂子,後又為報答恩客男扮女裝做了恩人的妾,最後以娘的身份撫養恩客的後代。
不過,大約從宋明開始甚至更早,同性戀顯然還是受到社會的製約。西門慶多淫之人,既有六房妻子,還要迷戀煙花,這還不算,在當了武官後,專門養了一個書童,為其性伴侶。這事被潘金蓮得知,多少有些不願意與西門慶**,將西門慶數落了一番,西門慶也總是矢口否認。
為何如此呢?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易經》雲:一陰一陽為之道。天地也生於陰陽之合。也就是說,陰陽之合是生命的常道,相反,違背陰陽之道者便非道。非道即有背天理。
此外,這與人們對性的認識有關。在古代,人們以為,性是生命的母親。在道家還有一種修煉觀,性與健康有關。這是性的兩大功能,而性的第三個功能快樂是不能提及的。快樂與淫往往成了同義詞。
在男性為中心的文化社會裏,對女性同性戀往往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中國古代對於女同性戀的記載甚寡。漢武帝時的陳阿嬌大概算一個,她被打入冷宮後與一個跳大神的女人“同寢如夫婦”,後被漢武帝驚覺,大怒,從此對一切與跳大神有關的事深惡痛絕。試想想,漢武帝自己不但後宮三千,還要同性戀者陪伴左右,卻不能容忍女子同性性行為。愛與性的秘密:徐兆壽性文化隨筆最新章節第78章中國古代同性戀一觀地址html/27/2738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