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同性戀與“魔鬼”、“不可預知的疾病”(在《古蘭經》中也有這樣的警示)等聯係在一起了。關於這一點,中國人也有人這樣認為,但沒有科學依據。比如,漢哀帝為之斷袖的董賢、被符堅寵幸的慕容衝、陳文帝陳蒨和陳子高,都活得不長,不知道是不是與疾病有關。在記載中,《清稗類鈔》裏記載的那位宿娼狎優的翰林朝官,死時的症狀與現在所說的艾滋病卻有幾分相似:“汙血淋漓,陽脫於騾車中,懷中猶抱一優。”還有《聊齋》中的為契好(廣東一帶把同性戀稱為契好)報仇的董九郎,用後庭引誘契好的仇家,不久便真的使仇家病發身亡,不知道跟什麼病有關。
中國人對兄妹婚的認識是較早的,也是較為科學的,認為“近親結婚,其子不繁”,但對於同性間的性行為會導致什麼疾病卻沒有多少科學的記載。人類對同性戀會導致疾病的認識主要是基督教。《聖經》中提到過一個罪惡之城,就是位於死海邊的索多瑪城。該城的居民罪孽深重,令上帝忍無可忍而降下大火和硫磺予以毀滅。什麼罪孽呢?公元一世紀亞曆山大人斐諾說,該城的居民犯的罪是同性戀:“索多瑪城的居民不顧自然法則,狂飲烈酒,暴食美味,進行不自然的**,他們不僅縱欲於女人而使別人的婚姻破裂,而且違反自然,男性間相奸。結果,當他們想要小孩時,卻發現自己已無法生育,因為他們的精子不育了。”正統教會接受了這種認識,認為同性戀會帶來災難。
可笑的是,宗教一方麵由於禁欲而導致同性戀的發生,同時,又反過來迫害同性戀,如果上帝知之,又作何感想呢?這大概是西方與中國對待同性戀不同態度的原因之一。
在歐洲長達1000年之久的暗雲密布的中世紀,基督教會對同性戀者的迫害十分殘酷,直至處於火刑。法國在大革命前夕,對同性戀者要施以火刑,直到《拿破侖法典》公布,才對同性戀者采取了較為人道的態度。到了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那時雖然很少對同性戀者采取野蠻的刑罰了,但同性戀行為仍被視為非法。愛爾蘭19世紀的宗教法律還規定要把同性戀者絞死。到了19世紀末,現代性科學開始興起,不少性學先驅如赫希菲爾德、靄理士等都提出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同性戀,反對打擊與迫害同性戀者,於是社會上視同性戀為罪犯的態度開始轉變。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分子上台後,又瘋狂地迫害同性戀者。在希特勒執政期間,共迫害死40萬同性戀者。至今在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仍有悼念這些死難者的紀念碑。
這便是整個西方同性戀的苦難史。始於宗教,終於科學。小說.愛與性的秘密:徐兆壽性文化隨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