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同性戀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1 / 3)

長期以來,同性戀被當成是一個心理現象,即研究者往往站在異性戀的視角來判斷,同性戀便成為心理患者。自弗洛伊德以來,心理學界對此一直有這樣一種態度,但是,也有部分人在研究同性戀的過程中發現,同性戀可能是先天的,比如,同性戀都不承認自己是病人,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性取向等,這些現象使研究者意識到,同性戀者可能存在生物學上的生理基礎。如果這一立論成立,那麼,同性戀就成了先天的。如果是先天的,那麼,同性戀的倫理地位就應該與異性戀平等,同性戀的合法地位也就不證自立了。

一、關於心理方麵的探索:認為同性戀者是後天造成的

弗洛伊德在對待同性戀的問題上一直存在一些矛盾,他首先並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在《性學三論》中,他說,同性戀者“並沒有顯示出和正常人不同的其他嚴重病態。……他們的功能未損;實際上,他們的智力發展和倫理文化都有很高的修養。”在《致一位美國母親》的信中,他寫道:“同性戀當然沒有什麼優點,但它也沒有什麼可恥之處;它不是罪惡,不是墮落,不能把它當做病態。我們認為它是由於某種性發展受阻所導致的一種功能形式。”

但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某種性發展受阻”,是不是會導致病態或非正常狀態呢?1993年2月28日美國心理學會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在校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的決議》中說:“鑒於,許多男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青少年更易於出現自卑和參與自我傷害的行為(包括自殺)”,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同性戀者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當然,若從根源上來分析,這是由於同性戀本身遭受社會歧視而引發的心理疾病。

在當代社會中,即使是對同性戀有很深研究的西方社會,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心理變態的人仍然占大多數。研究同性戀問題最多的也是精神分析專家和心理動力學家(西蒙·波伏娃就是其中之一)。既然把同性戀當成一種病態,於是,心理學界討論最集中的問題便是是否應該把同性戀歸為一種病態而要采取各種精神病療法來醫治它。到了90年代,對同性戀的態度寬容得多了,人們討論的重心又成為:同性戀可能是正常心理生活的另—種方式,隻是與主流文化相對的一種生活形態而已。

其實在這些討論中,終極的問題始終被懸置,即我們究竟是要站在異性戀的角度還是應該站在同性戀的角度,甚至要站得更高,從整個生命現象的角度來判斷。絕大多數精神病學家和醫生其實就是站在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下來判斷的,那麼,他們一定會堅持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病形式,他們的根據自然也來自傳統的生命觀:相對異性戀來說,同性戀是性發展紊亂的產物;他們偏離了正常的(男女之間發生性行為,導致生育)生物學原則;他們都是深受折磨沒有幸福的人們(他們在人群中始終是弱勢群體,他們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這一說法自然要遭到人們的批評,尤其是同性戀群體的猛烈攻擊。

但是,無論怎麼說,社會要繁衍,人類要幸福,同性戀群體畢竟不是人類社會的主流,所以心理學家的一係列探索還是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對同性戀的寬容是人類進步的表現,但對同性戀的研究更應該客觀、深入,在這些研究中,絕不能因為同性戀者本身的一些意願而違背了學術的價值。更何況,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的人,更是一個社會的人,那麼,從社會和心理學方麵進行的研究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對同性戀的心理學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始終是一座不能繞道而過的山峰,弗洛伊德所說的“某種性發展受阻”給心理學家指出了一條心理上的暗道。有人認為同性戀的形成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戀母情結”在青春期未能克服,他希望占有他的母親,而結果卻產生了“被閹割的恐懼”,因此產生了和異性交往中的心理障礙。還有人說,在一個由過分強悍的飛揚跋扈的母親和一個軟弱、膽小怕事、被動的父親構成的家庭中,容易造成男孩在男性氣質的形成方麵產生障礙,因此導致了同性戀。

從家庭入手,也就是從同性戀者早期的成長內在著手進行研究是很多心理學家的一個視角。貝勃曾對男性同性戀者的家庭背景進行研究,結論是:大多數同性戀男子的家庭,都有一位既占統治地位同時還富於異性誘惑力的母親,其父親往往是一位懦弱、冷酷、與孩子的情感上較為疏遠的男人。父親的影響力是微弱的,這樣,在這個家庭中,母親其實就承擔了正常家庭父親的一部分角色。也就是說,在男性為中心的文化社會裏,這樣一位母親還同時是一位父親。但事實上,這位“父親”是虛擬的,她的文化仍然是陰性的,她使家庭氣氛死板、刻薄、小氣,她斤斤計較,她把孩子都教育成為舉止文靜、喜歡安靜與獨處的人,她還使孩子都喜歡她、孝順她,甚至到老都忠於她。雖然她是無心的,甚至是無私的,但最終可能導致孩子在交往能力上的欠缺,使孩子多生活在一個內心的世界,而與外在的世界往往是對立的。

在這個男性為中心的文化曆史中,女性同性戀不僅古書上少有記載,就是當代的心理動力學學者們也很少探討。有個別學者認為,女性同性戀是出於“對陰莖羨慕”而產生的變異,女人因為缺少陰莖而自認為不完全,所以就采用男人的性偏愛、興趣和習慣進行性活動。西蒙·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女人》一書中對女性同性戀有一種經典的解釋:

女人的同性戀是許多嚐試之中的一種促使她的自主身份與被動肉體獲得妥協的嚐試。而如果真要談起“自然”,我們可以說女人全部都是天然的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的特點即拒絕男性而愛好女性肉體;但每個青春少女都害怕被戳入,被男性統治,並對男性身體感覺某種憎惡;另一方麵,女性身體在她眼裏,正如在男人眼裏,同樣是可欲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