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同性戀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3 / 3)

這就牽扯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一個人生下來時是否就已經決定了他是同性戀者。這是目前還無法把握的一件事,因為同性戀的認可到青春期才能判斷。但是,循著這樣一個思路,有研究者提出,同性戀在生理上是否具有遺傳性?如果說,這一假設得到證明,那麼,先天的因素就很好來判斷了。1969年,羅賓提出這樣一個事例:主人翁是個高智商的教授,45歲左右,他的兒子在家庭內部同性戀活動中患上了急性精神病,為此他非常懊喪和苦惱。這位教授已處於精神病晚期並進入精神分裂潛伏期,他明白,他過去的同性戀經曆不僅給自己,而且也給兒子帶來了災難。兒子本來很聰明伶俐,可是他服用了精神病治療藥片而造成了植物型幻覺和四肢的壞死。教授的亂倫(家庭內部的男性性活動)是從和他父2親開始,接下去是兄弟、表兄弟一直到他兒子。明顯地,他是生長在一個父係遺傳的家庭中,在這家庭中祖父、父親、兒子之間有著無限的性引力,而女人在這家庭中隻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

這一假說由於其特殊性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證明,但是,他也給研究同性戀的專家帶來一些疑問:那些從遺傳學上不能得到證明的同性戀者又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如果他們是後天形成的,人類又會麵臨怎樣的艱難選擇?

人類的這種先天性的研究到目前還在繼續進行,希望早一天得到一個能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關於社會環境方麵的原因:同性戀的形成是一個社會的原因

在社會學家看來,人與動物不同的就是其社會屬性,人類雖然有很多本能的行為,但由於後天的人的社會化,這些本能已經轉化為一種習慣,或者說是文明行為,特別是人類的道德精神,基本都是後天獲得的,而這些道德精神又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所有行為,包括那些本能的行為。從這一角度來審視同性戀,便與前麵所說的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醫學家的看法不同。在社會學家看來,社會的影響或者說教育、環境等的影響是形成同性戀的主要原因。社會學家不同意精神分析理論關於人生來便具有同性戀和異性戀的兩種傾向,而認為後來的性取向主要是由於“社會化”而造成的。他們認為,人類並非生來就有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傾向,而隻有產生性反應的能力。

比如,在嬰兒時期,所有的人都是“中性”的,你告訴他他是男孩他便是男性,你告訴她她是女孩她便是女性。關於性別教育隻是異性戀為主導的傳統文化的一種教育,由於它的介入,使人們對性別有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別。同時,也由於這方麵的原因,便有了喜好或歧視。由於這種文化的影響使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關於性的認識,它不僅僅影響人的心理發展,也影響到人的生理趨向。在傳統的以性為生育目的的文化形態下,使大部分人學會了對異性刺激產生性反應,而隻有異性戀的傾向。同性戀的產生從本質上說與異性戀並無不同,隻是同性戀者的個人經曆使他們走向了另一條通向同性戀的“學習”途徑。

在社會學家看來,這種所謂“學習”過程,主要是指一種行為發生後,周圍的環境對這種行為的獎勵或懲罰而引起行為者在心理方麵的肯定或壓抑的過程;廣義地說,也是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潛移默化的適應過程。“學習”理論認為,人在開始階段,既與同性也與異性接觸,如果和同性的交往以至性取向受到“獎勵”,就會導致這種行為的強化,使人的性取向趨於同性戀;如果異性戀的嚐試受到挫折,也會削弱異性戀的取向形成而使同性戀易於產生。反之,對同性戀行為的“懲罰”和對異性戀行為的“獎勵”則使人的性取向趨向於異性戀。

這種“獎勵”與“懲罰”有時並不是直接指向性行為,而是指向性心理氣質的養成從而間接指向性行為。例如一個男孩的頑皮、好動經常受到父母的嗬責,父母隻是要求他像女孩那樣“文靜”;或是他生長在一個女孩眾多的環境中,頑皮、好動使他感到離群、孤立,那麼他就會逐漸女性化,長大後由於“互補”的作用而傾向於粗獷的男子,從而產生同性戀。中國過去扮演旦角的男演員,由於長期揣摩女性心理和女性動作,也容易使心理氣質女性化從而傾向於同性戀。

但是,這種社會學家的觀點很可能會遭受同性戀群體的攻擊,在同性戀者看來,他們在性別上並沒有與常人不同的地方,社會學家所說的女性氣質是一種變性人的特點,與真正的同性戀是有差異的。同性戀者還是堅持自己是先天的,而非後天的。也就是說,他們否定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為他們尋找的一切理由。這確是研究者們的困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