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勻衡的世界(1 / 1)

這種無常觀,體現在審美趣味上,是對不勻整之美的愛好和迷戀,放眼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例證俯拾皆是——

日本人不喜歡偶數喜歡奇數,比如七、五、三,就是從一、三、五、七、九中所取的吉數。日本有所謂的“七五三宴”,即第一道七個菜,第二道五個菜,第三道三個菜;還有所謂“七五三”祝賀式,即男孩三歲、五歲,女孩三歲、七歲時,在11月15日舉行的祝賀儀式。同樣,在給朋友送結婚禮物時絕對不能送雙,如果送錢的話,可以送一萬,也可以送三萬,甚至可以是一萬五,惟獨兩萬送不得,因為這個數字不吉利,意味著兩人分離。這與中國人喜雙不喜單,買東西論對,送禮送雙,視二、四、六、八為吉利數字,形成鮮明對比。

日本的國技相撲,比賽不分級別,所有選手參加同一個級別、也是惟一一個級別的比賽,龐然習文化”、“翻身不忘**,幸福全靠**”什麼的。總之,不管哪個朝代,哪個政權,在哪個地方,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的點綴。這說明,追求對稱與完整的觀念已深入到中國人的潛意識。

不過,中國人對於對偶的妙處確實特別能領會,平平常常的事情,一用對偶的方式表達出來,立刻變得很有興味,民間流傳的順口溜、精彩的政治笑話大抵如此,比如時下人們常說這句俏皮話:“男人有錢就學壞,女人學壞就有錢”,這兩句話如果分著說,並沒有特別好玩的地方,放在一起,味道就大不一樣,有種弦外之音,可供人咀嚼。還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對上年紀的人結婚,有人搞惡作劇,送去一副這樣的對聯:“兩個老家夥,一對新夫妻”,頗有點調侃的意味。

日本書人內山完造對中國人迷戀對偶深有感觸,曾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在講中國的福神《福祿壽》這篇文章裏,指出中國人後來在“福祿壽”之外,又憑空加出一個“喜”,純粹是出於對偶數的喜愛,他這樣寫到:“支那人喜歡偶數,例如結婚、葬式以及其他種種場合,包封賀儀時,日本總是一元、三元、五元,支那則總是二、四、八等偶數,……財神菩薩由三人變成四人,大概也是有上述的原因罷。”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曆史悠久,從地理上看,北向浩瀚大漠,西靠世界屋脊,東南麵臨大海,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地理結構,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容易形成從容不迫、安詳自信、以不變應萬變的性格,也容易養成一種崇尚穩定、對稱、充實、圓滿的審美情趣,中國人對偶數的喜愛,對對稱的執著,對對偶的迷戀,都是出於這個根源。這與日本形成鮮明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