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隆中對》論道:“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句話是說:“等到中原大亂,我們就能領兵進攻中原,一鼓作氣,天下可得,霸業可成。”
諸葛亮論述進攻中原是等待時機,可是時機沒到,為什麼諸葛亮要進攻中原?進攻中原一再失利,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去攻打?最後拚死在殺場。
請看第一次進攻中原時,諸葛亮為劉禪寫的《出師表》,就能道出其中的奧秘。“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親賢臣,遠小人”,誰是小人?諸葛亮雖然沒有提到小人,但是小人已經出現了。
此時皇帝劉禪20歲了,還是傀儡皇帝,大權仍掌握在諸葛亮手中,他的身邊大臣、太監、嬪妃娘娘們是什麼樣的心思?什麼樣的想法?“有多大的官就有多大的奴”,他們一定想要劉禪做名副其實的皇帝,有野心的人大有人在。他們是不肯把大權永遠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他們一定要想辦法把大權從諸葛亮手中奪過來。
王莽專權毒死漢平帝,血淋淋的事實擺在劉禪的麵前,劉禪該怎麼辦?現在,三足鼎立已成定局,到了“鳥盡弓藏”的時候了。劉禪身邊的大臣、太監、嬪妃娘娘們一定為劉禪出謀劃策,要叫他學一學秦始皇,把大權奪過來,而劉禪也怕有一天被諸葛亮謀殺掉,也想法設法除掉諸葛亮。
現在,諸葛亮麵臨到“兔死狗烹”的時候了,這該怎麼辦?隻想獨攬大權不想做皇帝,最終沒有好結果,如呂不韋最終被秦始皇殺掉。
要把劉禪弄下去,自己取而代之,不符合諸葛亮的性格。諸葛亮是博學書生,講究仁善忠厚,對篡權奪位為之大逆不道,名聲要高於一切,諸葛亮是不可能取而代之,給後人留下罵名。
諸葛亮要是把大權交給劉禪,就虧對了先帝的遺囑,自己的許諾,因為劉禪忠厚老實,是一無能之人,他不可能高過劉備,劉備的江山還是哭來的,何況是劉禪?
劉備遺囑就謂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人將死,其言也善,知子者莫過其父,其言是劉備的肺腑之言。劉禪不能承擔起國家重任,所以諸葛亮不敢把國家大權交給劉禪,這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