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製片人陳虻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在泰國雷神父基金會工作時,我遇到幾個來自歐美的同歲義工,都是大學或者高中畢業。
23歲的美國義工Dearon畢業於美國名校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提及文憑學曆,他總是笑道,這些都隻是一張紙,真正讓他有所收獲的,是生活,是不斷離開美國,去別的國家行走過程中的發現。學校和生活的區別是什麼?在學校,我們是不斷地上一節一節的課,然後參加測驗。可是生活不是這樣,我們往往是不斷地被測驗著,或是主動接受測驗,然後有些長進,學到一些東西,最後上完一節課。
他說,泰國的義工旅行結束後,他會繼續讀非政府組織管理類的專業,以後去南美繼續從事非政府組織行業。
18歲的Maggie來自德國,是一個很謙和且為人著想的女生,哪個義工若是生病她都會主動上去問候,並持續關注對方是否病愈。有次她問我,compassion(慈悲)和pity(同情)有什麼區別,我愣了
一下,答:前者是和對方處於同一個位置,而後者是站在高處看關注的對象。
工作結束後,她堅定地告訴我,回德國後,她會在大學裏選擇新聞專業。
另一個丹麥的19歲義工,剛剛結束高中學習。她告訴我,在丹麥,他們班上一共25個人,她是唯一一個來泰國做義工的,其他的23個人畢業後都找了臨時的工作,銀行收銀員、車庫管理員等,所謂的打工度假,僅有一個直接去念大學。
臨別時她說,回到丹麥,她會繼續念大學,選擇社會福利保障類專業。
有的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其實,還應該把自己領悟引回到行萬裏路上,畫圓不斷循環。讀書多了易緊抓概念清談,路走多了易起招搖之心,高人處久了會浮誇不落地,人見多了不修心容易隨波逐流,自己開悟不落地會驕躁。
將飄浮在天空中的自己抓扯下地,踏踏實實地去沉澱和感悟行走中的收獲。去沉澱,去領悟,去反思,而開悟的過程可能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機緣巧合,親見無明,悔從中來;自證因果,破除我執,大喜若悲;天地皆空,萬籟寂靜,慧從心生。
義工旅行後,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在那一個月,我活夠22年,終將第一個我殺死。我從懸崖上一躍而下,摔得粉身碎骨,而後重新站立起來,和我自己照麵。
好久不見。我和我自己對立而坐,我問她,為何在這時才遲遲出現?
她說,因緣具備。
我再問,為何而來?
她說,立足此地,洞察真相,帶你回家。
我做了22年的盲人,終於走在了回家的路上。至於它到底在何方,現在的我並不知道。
是真正能夠看見周遭的事物了。我去湖邊喂鴨子,我隻是把麵包片兒扔到岸邊,一些鴨子就被嚇到了,躲得遠遠的,而一些又很淡定地原地不動。我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就像一些人攻擊性很強,一些人很溫和,天生的嗎?最後我笑而不語。
終於可以聽見聲音了。打招呼時,我會用How are you,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在乎過對方過得到底好不好呢;或者說,即便是I’m not fine,也會笑著說I’m fine。
我亦逐漸意識到,去過多少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擺在了什麼位置,領悟到了什麼。好比內心受洗,並非一定要去西藏或者尼泊爾,當真正地向內觀看時,於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對任何對象,都會有所悟有所得。
沒有外在的光可以照亮我,唯有內在升起的光才可以照亮自己,對自己誠實,才是最大的真實。
不師從,無權威,但是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