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泰國後,隨心隨意地去到了越南。汽車駛入越南河內市區時,我看到了一片片的工業區,各種日韓品牌的製造廠林立;河內市外圍近年已逐漸有商品房拔地而起,每平方米平均售價在5萬到9萬人民幣;越南街道兩旁的樓房高矮不齊、顏色各異地守候在路邊。
這是一個摩托車上的城市,公交車鮮有,幾乎人均一台摩托車,交通擁擠堵塞是其一大特色。
等一下,我問自己,難道這些都是沒有緣由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
答:不是的。它們看似各自隨機獨立,但無形中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果循環。
因為越南的土地是人民私有,所以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為自己的房子塗抹顏色、設定形狀,而市內的土地房地產商又難以從私人手裏統一劃歸地買到,隻能暫時在市外圍修建住房,又因為早年越南所處的地勢、樓房建造模式決定了越南街道的彎曲狹窄,所以相對大型的公交車不便於穿梭在各街道之間,最佳解決途徑隻能求助於體形輕便的摩托車。
在越南的屋子裏,某日,我不小心打翻了指甲油,頃刻間弄花了我的褲子,我不由得站起來略有慍色。可是當我靜下來時,我不由得去思考,我為什麼打翻它?是因為我將它放在了桌子的邊緣。為什麼會弄花我的褲子?是因為我忘記扭緊瓶蓋了。為什麼我會忘記扭緊瓶蓋?是因為我向來如此,丟三落四,一會兒護照不見了,一會兒手機掉落了。
你看,即便是打翻一瓶指甲油,弄花一條褲子,也不會是無中生有的。
由一到無窮,這就是萬事萬物生長發展的內在機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有人曾經寫信問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要如何改變自己?但實際上改變自己是建立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之上的,隻有洞悉自己的欲念,才能作出相應的調整。這也就是為什麼管理學戰略規劃裏會先分清楚自身的優勢劣勢。
可是認識自己又是從何而來呢?
開朗、樂觀、大方、害羞、靦腆、自私、自卑、狂妄、自大、低調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性格特征,然而這些又僅僅隻是停留在概念的層麵上,因為我未曾身體力行地去體驗它們、熟悉它們、洞察它們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細微影響,進而又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向外投射,與身邊的伴侶、朋友、家人、同事、上司等人發生關係產生作用的。
那要如何去認識自己呢?
離開,離開自己,離開原先所依賴的、不可棄的言行舉止。
是時候停下來看一看自己了。為什麼一打開電腦就會條件反射性地點擊社交型網站,微博、人人網、開心網,即便無事可做,也會時不時地刷郵箱,看看有無人給我發送郵件?為什麼口口聲聲說累去休息了,卻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掏出手機繼續刷一刷微博或者看看新聞?為什麼早上起床一定要喝杯咖啡才會覺得精神抖擻、渾身充滿戰鬥力?為什麼會沉迷在一段感情裏無法自拔,晚上八點檔式地哭坐在廚房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