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因為身舍,所以心得(2 / 2)

是否開始察覺到,這些都是一種依賴,或者說一種孤獨,再或者說,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它根植於你的童年經驗。

是否敢揮手和它們暫時作別,畢竟永久性是不可能的。隻要一段時間,徹底離開所依賴的事物,比如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離開網絡,或是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遠離吃肉的習慣。

慢慢地,會遇見自己。一個個聲音將在內心深處浮現,它會用誘惑的聲音告訴你,吃一片肉無妨,沒有人會知道的,就上一小會兒網,玩一小會兒手機,看一眼微博,並無大礙。

不要慌張,這就是自己,但你要固定它,鎖定它,直麵它,認識它,最後遠離它。

不要害怕,對權力的渴望,對金錢的欲望,對感情的欲罷不能,這些情愫都潛伏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但要察覺它們,洞悉它們,對自己誠實,才是最大的真實。

一個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可能是中性的,而背後的心念呢?當我在豆瓣上給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打上極低的分數,這何嚐不是用一種高姿態的目光去俯視他人?然而我忽略了每個人都是動態的,在我否認一部作品時,我在潛意識裏否定了它背後的作者,而在下一次作者忽然轉變時,我將失去欣賞的心態,一如既往地否定它。這難道不是對知識權力的一種侵犯嗎?

當你開始戒離一些舊有的習慣時,你會更加清晰地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更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心念。

對金錢的欲念呢?我是否能夠從戒離中看得更清楚一些呢?不妨問自己四個問題吧:

在不用承擔倫理道德和法律後果的條件下,如果給我1 000萬美元,讓我將坐在對麵的朋友殺掉,我是否會動心?如果給我1000萬美元,坐在我對麵的是一個即將執行死刑的囚犯,我是否會提起刀?同樣還是1000萬美元,但這次遞給我的是一個按鈕,按下去後地球上某個不知名的角落,某個我不認識的人會死去,我會按嗎?若是將我換成一個對金錢毫無概念的小孩子,我覺得她會按下那個按鈕嗎?

無論答案如何,關鍵在於是否察覺到自己在做出回答時的速度差異,是否有過絲毫的猶豫掙紮。

這就是自己的內心深處,不應該去回避的地方。

那麼感情呢?

是否真正地擁有過一段感情,在一起時真心喜歡著對方,僅僅是因為他/她某一方麵的獨一無二,偶爾會深切地想念著對方,但不會因為這份牽掛而演變為占有與控製,給予他/她充分的自由與空間;即便分開後,亦不抱怨、不生氣、不責怪,發自內心地祝福對方,簡單地希望他/她好。

無意中看到有人說,情愛,皆是劫數,皆有定數。也許,情愛,皆似劫數,皆有定數,皆是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