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師談人生煩惱——失之我命,得之我幸(1 / 3)

)第一節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禍福是對立統一的綜合體。人生在世,有得必有失,得與失,最不能永恒。得而複失,失而複得,這便是得失的哲學。

禪心如燈

你的心是善的,這善因來自你的心量,你內在充滿一片祥和,你內在沒有絲毫的計較念,你絲毫沒有怨憤,則惡緣無從傷害你。

——莊圓法師

據說曾經有人問雪竇禪師,如果中秋看不見月亮要怎麼辦?雪竇禪師回答:“更待雪深看。”那人進一步追問,如果黑雲遮月那又怎麼辦?雪竇禪師隻回答:“這又怎麼能怪我?”說完,雪竇禪師做了一首偈:“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閑。鬥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蓋山。”

人生在世,有得必有失,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生活就是如此,並沒有絕對的得與失,所謂的得與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價值取向。

浪漫詩人徐誌摩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言語中雖然有些消極思想,但卻是暗含著深刻的哲理。凡事都是如此,無論我們做什麼,隻要努力爭取過,得不到也沒有什麼可惜的,要擁有該放就放、平和對待得失的心態。

反之,我們一味埋頭去做根本就不可能辦到的事,去苛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隻會給自己帶來苦惱。所以,我們必須在紛繁瑣碎的生活中學會選擇與放棄。

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生可謂坎坷不斷,甚至在他67歲時,他的實驗室毀於一場火災,損失達到了將近350萬美元,而他的保險金額隻有40萬美元。金錢損失還是小事,更令人遺憾的是,他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毀於一旦,他的學術論文集、所有的圖樣和筆記都付諸一炬,他的事業被摧毀了。

很多人都在為愛迪生捏著一把冷汗,認為這樣大的打擊,老人家是否能承受得住。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麵對著幾乎燒掉了他一生心血的大火,他卻非常冷靜,他甚至微笑著看著火焰一點點兒地蔓延。

大火燃起的時間裏,他隻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急忙請別人將他的妻子帶到自己身邊。當妻子到達現場的時候,他平靜地看著妻子說道:“看呀,我們有生之年再也見不到這樣壯觀的場麵了。災難有很大的價值,我們所有的錯誤都被燒掉了。謝天謝地,我們又能完全從頭開始了。”

在得失麵前,平和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選擇,隻有懂得時時以平和心態正確對待得失的人才會時時感到平和快樂。

正如愛迪生所說的,“隻有失去了才能重新開始,才有新的機會獲得成功”。

放棄自己得不到的,讓它成為你人生中的一段往事。拋開過去的牽絆,你可以更好地活在當下。珍惜你所擁有的,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得失不放在心中,我們才可以輕裝前進,攀上人生更高的山峰。

心靈寄語

一個人的幸福,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

)第二節 知足是幸福的源頭

禪心如燈

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貪,要知足,要能忍,但這個無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不爭、不貪就能福壽無邊,你要是爭、貪、攪、擾,就會增加罪孽,就無法出離三界。

——宣化上人

有一個國王終日憂愁、悶悶不樂。他聽說在偏遠的農村有一個年過百歲的老農,雖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卻一直笑口常開、快樂無憂。國王大惑,遂命侍從請來老農問其原因,老農笑答:“我曾經因為找不到一雙合腳的鞋而懊惱,直到我遇到了一個沒腳的人。”國王頓悟,大為感慨:“知足就是幸福的源頭啊!”

知足的人大多擁有一顆恬靜淳樸的心。他們懂得一心一意地嗬護現有的生活,珍惜身邊的一切,始終以一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成敗得失。

凡是讀過弘一大師傳記的人,都不會忘記他是以怎樣珍惜和滿足的神情麵對盤中餐的:那不過是最普通的蘿卜和白菜,他卻用筷子小心地夾起放在嘴裏,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像夏尊先生所說:“在他,什麼都好,舊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蘿卜好、白菜好、草席好……”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位備受敬仰的人物,原本生長在“黃金白玉非為貴”的富豪之家。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愛人愛物,到了方知愛自己。

有位70多歲的老先生,攜一幅祖傳名畫參加電視台組織的鑒定活動。他對主持人說,父親告訴他,這幅畫可能價值數百萬元,所以,他總是戰戰兢兢地收藏著。由於自己不懂藝術,這次有這麼好的機會,他便拿來請專家們鑒定。

專家鑒定結果很快就出來了,非常肯定地認為,這幅畫是贗品。主持人問老先生:“這個鑒定結果,一定讓您很失落吧?”

老先生憨厚地笑了,說:“這樣也好啊,至少以後不會再擔心有人來偷這幅畫,我就可以放心地把它掛在客廳裏了。”

感恩知足吧,知足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樂趣,找到安詳的幸福。

心靈寄語

知足就是幸福的源頭,因為知足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它能使人變得更加睿智、平和。知足的人不會輕易為身外之物所累,知足的人向往幸福卻從不奢求不切實際的幸福,知足的人追求快樂因而總是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第三節 放下痛苦,學會釋懷

禪心如燈

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

——弘一大師

人生在世要學會輕安、自在。生活中難免有種種的煩惱和障礙,倘若執著於這種愁緒和痛苦中,就無法得到解脫。

一個人在他20歲時因為被人陷害,被判入獄,10年後冤案告破,他終於走出了牢房。出獄後,他開始了幾年如一日的反複控訴、咒罵:“我真不幸,在最年輕有為的時候竟遭受冤屈,在監獄度過本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真不明白,上天為什麼不懲罰那個陷害我的家夥,即使將他千刀萬剮,也難解我心頭之恨啊!”

75歲那年,在貧病交加中,他終於臥床不起。彌留之際,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來到他的床邊:“已經過去那麼多年了,為何還如此耿耿於懷呢?”

禪師的話音剛落,病床上的他聲嘶力竭地叫喊起來:“我怎麼能釋懷,那個將我陷於不幸的人現在還活著,我需要的是詛咒,詛咒那個使我遭遇不幸的人……”

禪師問:“你因受冤屈在監獄待了多少年?離開監獄後又生活了多少年?”

他惡狠狠地告訴了禪師。

禪師長歎了一口氣:“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的陷害使你在監獄中度過了10年,而當你走出監牢本應獲取永久自由的時候,你卻用心底的仇恨、抱怨、詛咒囚禁了自己近50年!”

有一位老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跨越不了的鴻溝,隻有無法逾越的心。”這個心一旦被自己封閉起來就變成了“心域”,它會限製我們潛質的發展。所以,要想獲得幸福,最關鍵的是要開放自己的心,讓自己能夠與世界熱吻。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遭遇呢?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後,奮發的熱情、希望就被“自我”壓製、扼殺。你開始對失敗惶恐不安,卻又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豫、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的習慣,這些裹足不前的意識漸漸地捆綁住你,讓你陷在自我設置的套子裏無力自拔,久而久之,你就失去了爭取幸福的能力,於是慢慢沉淪,安於“囚籠”中。其實,當你走出心的囚籠,脫掉抱怨和詛咒盔甲的那一刻,幸福就會溫柔地擁抱你。

心靈寄語

世上最不幸的人不是遭遇無數坎坷的人,而是用苦痛囚禁自己心靈的人。給我們設置障礙的並不是生活中的挫折,而是一顆斤斤計較、不豁達的心。

)第四節 放下名和利,才能真正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