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大師談人生煩惱——失之我命,得之我幸(2 / 3)

禪心如燈

人之所以苦惱,是因為沒有放下心中的執念。而破執之人的人生如行雲流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時得意而狂傲,不因一時挫敗而低迷,不執著於某個實現不了的想法。太過在乎必有牽累,太過執著自受羈絆,不如拋卻心中的那份執念,自求隨心。

——來果禪師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權與勢,是人性中占有欲與支配欲的擴展,很少有人能夠跳出權勢得失的圈子。明朝無名氏在其所著《漁樵閑話》中寫道:“為利圖名如燕雀營巢,爭長爭短如虎狼競食。”人常常被得失所左右,一時的成敗得失、爭短論長,常常讓人陷入欲望的陷阱。

18世紀,法國有位哲學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優良、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丹尼斯·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上睡袍在家中反複尋找感覺時,總覺得家具的風格與睡袍非常不協調,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能和睡袍配套,他把舊東西全部更新了。書房的擺設也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為他覺得“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丹尼斯被一件睡袍脅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則是被過多的物質和外在的虛榮脅迫著。很多情況下,我們受內心深處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驅使,虛榮心不斷膨脹,著了魔一般去同別人攀比:誰買了一雙名牌皮鞋,誰添置了一套高檔音響,誰交了一位漂亮女友……這些都會觸動我們敏感的神經。一番折騰下來,盡管錢賺了不少,也終於博得了“別人”羨慕的眼光,但我們過得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好。

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周隻需錢鍾書講課40分鍾,一共隻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

他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後,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而且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有一位英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後特別想見他。錢鍾書再三婉拒,但該女士仍然執意要見。錢鍾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一定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一個人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人生本就短暫,真正屬於自己的快樂更是不多,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而真真實實地活一次呢?

心靈寄語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可見爭名奪利實在是害人不淺,我們隻有擺脫名韁利鎖,才能真正超越自我。

)第五節 凡事想開,笑容就能常在

禪心如燈

花不知道自己漂亮,花隻想著能夠增加世界的美好。所以,提升自己的心靈就不會有煩惱了。簡單來講,就是凡事要想開。

——海濤法師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開的人,會適時調整,自省自勵;想不開的人,則怨天尤人,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和苦悶中。其實,人生中很多複雜的問題都應該把它簡單化,概括成一句話——“開”心是福,“關”心是魔。所謂“開”心是福,就是人在想開的時候,心靈之門是敞開的,什麼都看清楚了,心裏也就沒有任何可懼怕的了,心情也好了起來,一好百好。這時,生命就處於一種開放、旺盛狀態。

“關”心是魔,就是指一個人的心靈之門關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黑暗,一切都看不清了。因而心裏充滿了警備和焦慮,心情也變得糟糕起來。所以,凡事都看開,笑容就常在。

下麵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有一個老太婆,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冰棍,小女兒賣傘。按理說,這位老太婆應該感到格外高興,可是,她卻一臉愁容。因為每到下雨天,老太婆就為大女兒犯愁,擔心她的冰棍賣不出去,不能掙錢;晴天時,她又為小女兒感到難過,怕小女兒賣不出傘,不能糊口。因此,老太婆就這樣日複一日地沉浸在擔憂中。

有一天,老太婆向一位朋友說起了自己的煩心事。本以為朋友會跟她一樣感到憂心,不料,朋友聽後大笑起來,說道:“你應該感到高興啊!”

老太婆十分不解,一臉疑惑地望著那位朋友。朋友看了看他,又接著說:“你看,晴天你大女兒家發財,下雨天你小女兒家發財,這多好啊!”

老太婆一聽,豁然開朗。從那以後,無論是晴天還是下雨天,老太婆都過得非常幸福。

凡事想得開是生活的技巧,是為人的哲學。因為想得開,壞事也許會變為好事,失敗也許會轉為成功,悲愴也許會化作喜悅。想得開,不是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不是貪圖安逸,得過且過,而是順其自然,把握機會,是平衡心態。

心靈寄語

黑暗最容易使人滋生恐懼,因為在黑暗中,人什麼都看不清,什麼都看不清時人就會害怕與焦慮,一旦看清了,心中便充滿了光明,也就不害怕了。所以,隻要想得開,人生便會充滿陽光,笑容也會常常掛在你的臉上。

)第六節 學會激勵自己

禪心如燈

積極進取的人,對自己期許很高,不會把時間消耗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他們對未來有許多期許與要求,每天都努力工作,不灰心,不斷激勵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追求各種自我充實的生活方式。

——聖嚴法師

很多人在麵臨困難時都會灰心、失望,有的人甚至會絕望。其實,一個人隻要活著,就難免會產生失望。失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失望中消沉、墮落。所以,在一個人身陷失望之中時,最應該做的是要學會激勵自己,而不是自暴自棄。

一次,卡列德患了憂鬱症,意誌十分消沉。通常在這種情緒低落的情況下,他是不會見人的,但這次他要去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於是,他決定扮一副笑臉前往。開會期間,他笑容可掬,並和別人開玩笑,裝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但令他驚奇的是,他的憂鬱症就這樣漸漸地好了。卡列德並不知道他的這種偶爾心態無意中采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麵的一項重要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我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

情緒改變導致行為改變,因此,倘若你想擺脫失望陰影的束縛,那麼,你也應該時刻給自己多一些積極的暗示,隨時隨地鼓勵自己,讓自己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去麵對眼前的失望,而不是任由情緒左右自己。

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在解釋成與敗的差別時,他說,一個成功的橄欖球員在踢三分球的時候,他心裏想的是:“隻要我踢進這個球,我們就可以擠進超級杯,到那時每人就會有3000美元的紅包。”相反,失敗的球員踢球的時候想的是:“如果我漏了這個球,我們隊員的3000美元就沒戲了。”

這就是成與敗的差別所在。成功者心裏想的是他希望的東西,而失敗者的心裏想的是他不希望的東西,結果卻是各得其所。

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有希望,生命就生生不息!所以,在失望中,一定要學會激勵自己,讓自己看到希望的曙光。

在美國的海關裏,有一批被沒收的自行車,在公告後決定拍賣,在拍賣會上,每次叫價的時候,總有一個11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喊價,他總是以5美元開始出價,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自行車被別人以20美元、30美元買去。

拍賣暫停休息時,拍賣員問那個小男孩兒為什麼不出較高的價格來買。男孩兒說他隻有5美元。拍賣會接著進行,那男孩兒還是給每輛自行車相同的價錢,然後被別人用較高的價錢買去。後來聚集的觀眾開始注意到那個總是首先出價的男孩,他們也開始察覺到會有什麼結果。直到最後一刻,拍賣會要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