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大師談世間情緣——讓我們學會珍惜緣分(1 / 3)

)第一節 家庭需要用“心”經營

緣,需要珍惜。因為世間的一切緣,哪怕一生一世,都不過須臾一瞬。有一顆惜心,才不辜負緣分的來之不易。緣分可遇而不可求,在漫漫生命旅途中,緣來時,請且行且珍惜。緣去時,請坦然麵對。

禪心如燈

家庭問題需要靠自己來解決,別人很難說清楚,也很難說明白誰是誰非。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無論是婚姻感情問題,還是家庭子女問題,從佛教教理來說,都是種緣分,有緣則聚,緣盡則散。

——達真堪布

在許多童話故事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節:公主和王子相戀了,然後結了婚,接下來是“從此以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而且需要用心地經營,否則便沒有幸福可言。

江天和方惠是通過自由戀愛認識的,後來“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卻沒有像童話故事那般,從此過上了快樂和幸福的生活。結婚多年,方惠對家庭中那“一地雞毛,誨人不倦”可真是深有感觸。

丈夫在外麵時堪稱帥哥白領,西服筆挺。可回到家裏,就原形畢露了,穿著短褲,光著膀子,甚至一天都不梳頭、不洗臉。每次看書寫文章時,他總是把書和紙攤得滿屋都是,把原本整潔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讓她看到就心煩。好心為他收拾以後,反而引起他的不滿,不是哪頁紙丟了就是哪本書不見了,總要和她爭得麵紅耳赤。他睡覺時夢話連篇,有時還會“夜半歌聲”。有一回睡到半夜,江天不知道夢見了什麼暴力事件,突然起腿踹了方惠一腳,差點兒把她踹到床下。

這件件樁樁,真是和他有數不完的氣要生。而江天對妻子也是有一肚子的不滿,特別是對妻子每次出門時都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做法很有意見。雖然嘴上沒說,心中卻老大不舒服,總想找機會刺刺妻子,消消積怨。

有一天晚上,江天買好了妻子最喜歡的音樂會門票,興衝衝趕到家裏時,方惠正在做晚飯。江天一進門就嚷:“快,快,晚飯快別做了,快換好衣服上路。這是你最喜歡的,應該快到點了,否則來不及了!”方惠聽到丈夫把“你最喜歡的”說得特別響,把“應該”與“快”強調得非常突出,感到很不自然,沒吭一聲,繼續做飯。

“你怎麼啦,想不想去啊?”江天看到她不為所動,不由得有點兒急了。“不想。”方惠冷冷地回答。這下可惹怒了江天,他憤憤不平,為了她,他下班後就急急忙忙趕到音樂廳買票,人多極了,自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買到了兩張,又怕誤時,打了出租車趕回來,到門口時一著急還差點兒摔了一個跟頭,結果落了個吃力不討好,真倒黴!江天一怒之下,當著妻子的麵把門票撕了,丟進了垃圾桶,獨自回房看書了。

在這之後,類似的矛盾不斷發生,而江天和方惠都沒有及時想辦法解決,最終導致了他們婚姻的解體。

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基礎關係,也可以稱得上是家庭關係中最微妙、最難處理的一種關係。兩個原本陌生、沒有任何淵源的人,隻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構築了一個家庭的城堡,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禁錮在了圍城之內。可是,兩個人畢竟來自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背景,要長期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自然會產生許多摩擦與碰撞,引起各種矛盾與衝突。

所以,夫妻間有一段不合拍的過程是正常的,為生活瑣事拌幾句嘴、小打小鬧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時應該學會忍耐,不要互相埋怨、數落對方的不是。當雙方發生衝突和摩擦時,要學會彼此諒解,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避免自己在情緒惡劣的狀態下,做出傷害對方的事情來。

心靈寄語

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第二節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

禪心如燈

成就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他人。若要幫助廣大的人群,必須先要充實自己。在充實自己的過程中,也在做著成就他人的工作。在做著利於他人的工作時,必然已在促進自己的成長了。

——聖嚴法師

“贈花與人,手留餘香。”學會分享是美好人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有一句名言說:“人活著應該讓別人因為你活著而得到益處。”

保羅的哥哥送給保羅一輛新車作為聖誕禮物,聖誕節的前一天,保羅從他的辦公室出來時,看到街上一個小男孩在他閃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並不時觸摸它,滿臉羨慕的神情。

保羅饒有興趣地看著這個小男孩。從他的衣著來看,他的家庭顯然不屬於自己這個階層。就在這時,小男孩抬起頭,問道:“先生,這是你的車嗎?”

“是啊,”保羅說,“這是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禮物。”

小男孩睜大了眼睛:“你是說,這是你哥哥給你的,而你不用花一分錢?”保羅點點頭。

小男孩說:“哇!我希望……”保羅原以為小男孩希望的是也能有一個這樣的哥哥,但小男孩說出的卻是,“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

保羅深受感動地看著這個男孩,然後問他:“要不要坐我的新車去兜風?”小男孩驚喜萬分地答應了。逛了一會兒之後,小男孩對保羅說:“先生,能不能麻煩你把車開到我家門前?”保羅笑了,他以為,這小男孩肯定想在鄰居們麵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轎車回家的。但是,保羅又猜錯了。

男孩請求道:“你能把車停到那兩個台階那兒嗎?”車停後,小男孩順著台階跑進了屋,不一會兒,保羅聽到小男孩返回來了。小男孩背著殘疾的弟弟出來,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麵的台階上,說:“弟弟,看那新車,是不是跟我在樓上告訴你的一樣?他哥哥送給他的聖誕禮物!你等著,有一天我也會送你一輛車,那樣你就可以坐在車裏親眼看一看聖誕節時商店櫥窗裏的那些好東西了!”

保羅的眼睛刹那間濕潤了,他下了車,把小男孩的弟弟抱進了車裏,那位小男孩也坐進了車裏,他們三個人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與人分享是快樂的。

即使你擁有金錢、愛情、榮譽、成功,也許你還不會有快樂。快樂是人生的至高追求,但隻有懂得給予和付出,你才能實現這一追求。在生活中,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開始,學會付出,學會與人分享,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快樂會時時與我們相伴。

心靈寄語

給人方便,意味著成就他人,不斤斤計較誰得誰失。很多時候,讓他人得利並不一定自己就會失利,相反,人常常能在給人方便的同時也給自己方便。

)第三節 愛人者,人恒愛之

禪心如燈

經常聽到一些人說“廣結善緣”“助人為樂”,不要以為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此中蘊藏著深奧的成功之道。一般的農夫都懂得春種秋收的道理,一個人平時如果能夠到處結緣助人,還怕別人不與你結緣,不幫助你嗎?你無意間在哪裏說了一句好話,做了一件善事,經過一段時間,你所播下的種子起了作用,意外地讓你獲得一些不可思議的助力,這就是幫助你成功的因緣。所以,結緣助人,別人也會助你成功。

——星雲大師

一個人要想被別人喜歡、敬重,就必須學會關愛別人,真正地尊重別人、愛別人,激勵他們展現最好的一麵。這樣,就像不求報酬做善事終會有所回報一樣,別人也會加倍地關心我們、愛護我們,因為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每一種付出最終都會有回報。這也是“福在積善”的道理所在。

助人就是助己。熱心幫助別人的人,很可能為自己帶來幸運。

《信仰的力量》的作者路易士·賓斯托克曾經引用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美元。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兒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位女子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年輕女子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

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那種男子漢的豪氣像山洪一樣迸發出來。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

數年之後,那位年輕女子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

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訂。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

從那天起,他就特別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的努力,手術終於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上邊,他簽了字。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

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這個故事頗具傳奇色彩,但是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生活中最樸素的道理:熱心幫助別人,你才可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別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