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朝鮮發跡(1)(1 / 2)

1882年6月,朝鮮發生了壬戊兵變,同日,日本政府借口兵變,派兵前往,以武力平複。清政府在朝鮮方麵的敦請下,於同年8月,下詔命丁汝昌率北洋海軍3艦,吳長慶率清軍6營,開赴朝鮮。袁世凱以"前敵營務處"的職務,負責軍需供應、勘定行軍路線,隨部開赴朝鮮,從此開始了他在朝鮮12年的生涯。

1863年12月,朝鮮國王哲宗李璟死後,12歲的李熙以支係入承大統,並由他的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應監國攝政,朝鮮曆史上,按宮廷製度,凡是以支係入承王位的國王,其生父皆稱為"大院君"。1873年,大院君歸政於李熙,政權卻逐漸掌握在王妃閔氏手中。

大院君眼見大權旁落,不由妒火中燒。他本是主張鎖國閉關的,而閔妃偏偏親近日本人,聘日本軍官編練新軍,以代替大院君創製的親軍營。閔妃改革軍製以後,大批士兵被裁汰,他們無以為生;而留在軍營中的士兵,又常常得不到軍餉。當時朝鮮窮得不得了,1882年7月,政府被迫發放1個月的糧餉。士兵久盼這一天,可一領糧餉,卻是砂石穀糠,根本不能吃。

久壓在官兵肚子裏的火,一下子倒由發糧餉而爆發出來了。士兵一造反,城鄉流民跟隨,愈鬧愈大,一發不可收拾,他們襲擊日本使館,包圍王宮,殺死大院君的胞兄。閔妃一看情況不妙,扮成宮女逃出王宮。大院君利用人們對閔妃集團的不滿重新掌權。

1882年8月25日,清軍進駐漢城南郊。第二天,吳長慶、丁汝昌、馬建忠諸將聯袂拜會大院君。會談時,氣氛融洽,並約定好次日大院君回訪諸清將。

實際上,這次邀請大院君回拜是一場"鴻門宴"。吳長慶打算誘捕大院君李熙,扶國王及閔妃集團重新執政;命袁世凱部做好應急準備。袁世凱就扮演項莊的角色。

26日,大院君如約到達清軍營帳。吳長慶、馬建忠恭迎帳外,請至大帳之中。袁世凱則在帳外,以酒肉阻止衛隊隨大院君入室。吳長慶一見衛隊果然被阻帳外,便強行將大院君塞入肩輿之內,由丁汝昌星夜護送至馬山浦,押入軍艦,解往天津。以後,大院君則長期囚禁在保定府。

誘捕大院君計劃成功以後,便是對付叛兵亂眾了。袁世凱率部在朝鮮國王應允下,趕往兵變地點,殺死數十名叛兵,其餘的叛眾或降或逃,兵變就這樣平息了。

袁世凱出師朝鮮,馬到成功。1882年9月12日,朝鮮國王迎接閔妃回鑾返宮。袁世凱搶在眾清將之前,第一個前往宮中道賀。由於這一賣俏的"第一",袁世凱這個吳長慶的前敵營務官,便在朝鮮舞台上惹人注目地出現了。這樣,他不僅為吳長慶大為賞識,朝鮮國王也對他異常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