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朝鮮發跡(1)(2 / 2)

9月中旬,朝鮮國王賜宴,吳長慶、袁世凱被同邀入宴。9月底,朝鮮國王又單獨召見袁世凱。談話內容外人自然無從得知。清政府對赴朝諸將也是獎賞有加。10月,清政府下詔,袁世凱以治軍嚴肅,剿撫應機,得以同知分發省分,前先補用,並賞戴花翎。

1884年4月,清政府下詔命吳長慶率所部3個營撤防,退駐遼東半島金州,其餘3營仍駐朝鮮。袁世凱被李鴻章奏請,任命為"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一躍而成為清王朝駐朝的重要官員。

這樣,袁世凱不僅在政治上獲得了日後發跡不可缺少的資本,而且在個人生活上,也不無所獲。袁世凱的9位姨太太中,便有3位係朝鮮人。

中國自古便是"朝中有人好做官"。袁世凱在朝鮮的政績,已屬有所作為,堂叔袁保齡當時在旅順口辦理海防,經常往返於天津旅順之間,於是在袁世凱與李鴻章之間搭橋牽線。而李鴻章幕僚中人如張佩綸、周馥、章睛生等人,又都與袁保齡有很深的交誼,也少不了在李鴻章麵前為袁世凱美言。李鴻章便對袁世凱格外看中。

1885年,自從清軍3營從朝鮮半島撤回後,俄國加強在這個半島上的勢力滲透,想通過對閔妃集團的控製,從而使朝鮮淪為俄國的"保護國"。於是清王朝對朝關係政策製訂者李鴻章決定護送大院君回國,以達到在政治上抑製閔妃集團勢力的目的。

這時,正因母病侍奉在河南家鄉的袁世凱,立即起程趕往天津,麵見李鴻章。

李鴻章讓袁世凱此次赴朝,一為護送大院君回國,二是全麵主持對朝政務。李鴻章對袁世凱說:"今如演戲,台已成,客已請,專待汝登場矣。"

袁世凱向李鴻章提出要求率軍前往,以壯聲勢。

李鴻章笑著說:"朝鮮人聞袁大將軍至,歡聲雷動,誰敢抗拒?你帶水師小隊十幾個人登岸就足夠了啊!"

1885年9月27日,袁世凱護送著3年前曾陰謀扣留、解往中國的大院君離開天津,10月5日,抵達漢城。

10月30日,清政府在李鴻章的奏請下,正式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務全權代表,並以知府候補,待補缺後即可官至正三品。

袁世凱對李鴻章的提拔,感激涕零。袁世凱在寫給叔父袁保齡的信中說:"世受國恩,且為合肥相恩遇太厚。"這次袁世凱升官,就連袁保齡也感到喜出望外,於是也立即上書李鴻章稱:"兩世受恩,一門戴德。"